資源描述:
《撫仙湖及其附近地震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特征的初步探討》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撫仙湖及其附近地震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特征的初步探討Vo1.5No.2Jun.,2008天文研究與技術(國家天文臺臺刊)ASTRONOMICALRESEARCH&TECHNOLOGY第5卷第2期2008年6月CN53—1189/PISSN1672—7673撫仙湖及其附近地震地質構造和地震活動特征的初步探討田鈞,樓柯(1.云南省玉溪市防震減災局,云南玉溪653100;2.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云南昆明650011)摘要:位處小江斷裂帶西支的撫仙湖周邊地區(qū)是云南省潛在的強震危險區(qū)之一.該地區(qū)不僅歷史上發(fā)生過5級(VI度)以上破壞性地震,而且曾多次受到相鄰地區(qū)1>
2、;6級地震的波及.從地震地質構造分析和近年地震活動特征來看,撫仙湖及周邊地區(qū)仍是未來7~7.5級地震的潛在震源區(qū).因此,按照《防震減災法》,《云南省防震減災條例》和《玉溪市防震減災實施辦法》有關規(guī)定,建議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對在該區(qū)域老鷹地一帶籌建的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和天文觀測設施所在地,按照國家《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規(guī)范》技術標準進行了地震安全性評價.關鍵詞: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地震;地質中圖分類號:P183.5文獻標識碼:A文童編號:1672—7673(2008)02—0213—04擬建的老鷹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和天文觀測設施所在的撫仙湖周邊地區(qū),
3、位于小江斷裂帶上.撫仙湖周邊十數千米范圍內是云南省地質構造相對復雜,強震頻繁發(fā)生的地區(qū)之一.這是因為青藏高原東部及鄰區(qū)受到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以及印支,印緬板塊的相互作用,在持續(xù)的板塊碰撞,陸內匯聚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規(guī)模宏大的活動斷裂和特殊的地形地貌,長期監(jiān)測認為,在深部物質塑性渦流的推動下青藏高原東部及鄰區(qū)的上部地殼會產生相應的地殼形變.從而導致了地質災害頻繁發(fā)生,使得這一地區(qū)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前緣性重大科學問題備受關注的熱點地區(qū).小江斷裂帶正好是這一地區(qū)的斷裂帶之一,然而,正是在這一區(qū)域因為其地理緯度,巍峨高山形成的高海拔,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及局部地區(qū)的干旱少雨和優(yōu)良的大氣視寧
4、度等因素,使這一區(qū)域蘊藏著寶貴的天文觀測址點資源,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就是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優(yōu)良址點_1j.小江斷裂帶是滇東地區(qū)南北向構造帶的主體,康滇菱形斷塊的邊界斷裂.斷裂帶由若干條幾乎平行的壓扭性和張性斷層組成,全長約400多千米.斷裂帶在東jiI小江村以北沿金沙江河谷地帶展布,過巧家后與則木河斷裂相連.斷裂帶在小江村以南分為兩支,東支自北向南沿新村,功山,尋甸,小新街至宜良盆地;西支自北向南略偏西,經湯丹,烏龍,滄溪,車湖,楊林至陽宗海,東西兩支相距12~16kin.由宜良往南撒開,在曲江斷裂附近消失.東,西支斷裂各自分為近似平行排列的2~4條斷裂,平面上形成麻花狀大型
5、構造透鏡體,具有強烈擠壓和扭動特征.小江斷裂帶形成于地質上的元古代晉寧期,在以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又多次活動,晚第三紀小江斷裂塊體運動十分強烈,高原面由于受斷裂的差異運動而解體,與此同時,斷裂的扭張活動沿斷裂帶發(fā)育有東Ji』,尋甸,嵩明,楊林,宜良,鳳鳴,澄江,江ji』一系列晚新生代斷陷盆地和車湖,陽宗海,撫仙湖,星云湖,等現代湖盆(附錄A).第四紀以來,小江斷裂帶因強烈左旋走滑的差異,斷裂帶分為北,中,南三段.南段的東支斷裂大致沿南盤江兩側展布;西支的斷裂沿陽宗海,撫仙湖兩側展布,具有明顯的張扭性.1750年以來,收稿日期:2005—09—20;修定日期:2007—11—05
6、作者簡介:田鈞,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地震監(jiān)測/預報214天文研究與技術(國家天文臺臺刊)5卷沿斷裂帶發(fā)生過6~7級地震4次,其中發(fā)生在西支斷裂上的地震如:1750年澄江6.25級地震;1763年江川縣城至雄關一帶的6.5級地震;1789年江川路居7級地震;以及1909年發(fā)生在東支斷裂上的華寧盤溪6.5,6.0級地震(附錄B).根據對該斷裂帶全新世以來運動的綜合研究結果,小江斷裂帶平均水平運動率為:北段約4.0~8.4mm/a(年);中段西支斷裂約6.4mm/a;東支斷裂約4.8mm/a;南段東支斷裂約2.5mm/a,西支斷裂(南段)約4.0mm/a.依據歷史地震和水平錯位
7、量統(tǒng)計,7級地震平均水平錯位量為2m左右,6.5級地震水平錯位量約1m.按照地震復發(fā)周期公式估算,則小江斷裂中段,東支斷裂7級地震的平均復發(fā)周期約為417年;6.5級地震平均復發(fā)周期約208年;西支斷裂7級地震平均復發(fā)周期約313年;6.5級地震平均復發(fā)周期約156年.估計小江斷裂帶南段,東支斷裂7級以上地震平均復發(fā)周期約800年;6.5級地震平均復發(fā)周期約400年;西支斷裂(南段)7級以上地震平均復發(fā)周期約500年:6.5級地震平均復發(fā)周期約250年.這個分析結果與小江斷裂帶古地震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