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案范文.docx

《拾穗》教案范文.docx

ID:62215549

大?。?8.00 KB

頁數(shù):6頁

時間:2021-04-21

《拾穗》教案范文.docx_第1頁
《拾穗》教案范文.docx_第2頁
《拾穗》教案范文.docx_第3頁
《拾穗》教案范文.docx_第4頁
《拾穗》教案范文.docx_第5頁
資源描述:

《《拾穗》教案范文.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拾穗》教案范文1、正確、規(guī)范書寫本課生字。2、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農(nóng)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3、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4、鼓勵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了解課文的背景資料今天我們來學習“收獲”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拾穗》板書(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檢查字詞彌散晚餐監(jiān)督遵循搜尋逼真偷竊欣賞充滿1.從課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獲了?(第一段)板書(收獲)讀一讀。(出示:拾穗圖)麥香混合在塵霧中,彌散在田野上,遠處堆起了金黃色的麥垛,一片豐收的景象。這收獲的季節(jié)屬于拾穗者

2、嗎?我們來進一步欣賞這副油畫。2.欣賞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什么?3.文中,作者也對這三位婦女拾穗時的情景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默讀課文2-4段,邊讀邊畫出描寫三位婦女動作、神態(tài)的句子。4.說說你畫的句子板書:中間承擔生活重擔右邊腰落下毛病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5.再讀課文2-5段,結合課文中的詞句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6.同學剛才結合油畫談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評價這副畫的?7指名讀第6、7段由于米勒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這副畫畫的十分逼真,認真的欣賞會產(chǎn)生豐富的感受和聯(lián)想。誰來說說你的感受和聯(lián)想?收獲的季節(jié)屬于她們嗎?她們能享受到收獲

3、的幸福嗎?板書設計收獲中間:承擔生活重擔拾穗{右邊:腰落下毛病左邊:艱苦生活剛開始評價同學們,你們看。(出示課文插圖)還記得這幅畫嗎?你能簡單的來介紹一下這幅畫嗎?前幾天,我們一起欣賞了著名畫家米勒的這幅油畫作品,學習了一篇課文,課文的作者也像我們一樣欣賞了這幅世界名畫,并用生動的語言、具體的描寫描繪了畫面內容,使我們也學會了欣賞名畫,課文的題目是《拾穗》。今天,讓我們一起再走進課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樣將畫面內容寫具體的。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畫面主要內容的段落,自由朗讀,說說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的?(動作、神態(tài))2、指名學生說。板書

4、。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出了什么?為什么能從中體會出農(nóng)民的辛苦和他們生活的艱難?在抓住動作、神態(tài)對畫面中的人物進行描寫之前需要怎么樣?(仔細觀察)板書。3、小結:只有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進行描寫、刻畫,就會使你的文章具體生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方法。(板書)還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語言、心理活動)我們應該學習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你的文章也會具體生動。4、除了對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進行描寫之外,這三段中還有哪些語句你認為寫得比較好?5、這句話中描寫的內容能夠從畫面上全部觀察的

5、到嗎?(不是)這是作者的(聯(lián)想、想象)還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聯(lián)想?6、小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農(nóng)民的艱辛和生活的艱苦,所以,結合畫面內容及當時的情景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它會使你的文章真實感人。7、今天,我們就學習運用這種方法進行一個小練筆的練習。1、請兩位學生將地面的紙花掃干凈,其他學生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等。2、說說你都觀察到了什么?3、把你觀察到的內容寫下來。1、小組交流。2、指名讀,說說好在哪?3、從文章中你體會出了什么?動作具體生動仔細觀察神態(tài)合理聯(lián)想真實感人內容僅供參考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