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西方哥特式建筑與東亞木結構建筑的構造與藝術構成的比較 畢業(yè)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西方哥特式建筑與東亞木結構建筑的構造與藝術構成的比較華中科技大學17摘要東亞建筑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無盡的輝煌與光輝,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之一,而木結構建筑在東亞建筑圈的整個歷史長河中占據(jù)了的最重要位置。西方建筑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受到了很多來自宗教的影響,在結構形式上的變化遠多于東亞建筑甚至東方建筑,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建筑歷史上的位置也相當重要。那么,如果細究的話,東亞的木結構建筑與西方哥特式建筑到底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呢?在它們的建造歷程中,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過程和發(fā)現(xiàn),才使得它們在各自的建筑形式里,靠其獨特的創(chuàng)造獲得如此大的影
2、響呢?本文通過東亞古建筑與西方哥特式建筑的構造和藝術構成的對比,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上,發(fā)現(xiàn)中國古建筑之魅力乃至東亞古建筑之魅力,發(fā)現(xiàn)西方建筑的精髓,追溯建筑的成長中緩緩流淌的脈流;最后,結合當今中國乃至東亞建筑領域的狀況,簡單探索現(xiàn)代東亞建筑的結構、技法及藝術發(fā)展之路。關鍵詞:木結構斗拱飛扶壁17目錄1.東亞木結構建筑簡要介紹11.1中國11.2日本31.3朝鮮42.西方哥特式建筑簡要介紹53.西方哥特式建筑與東亞木結構建筑的比較63.1西方哥特式建筑63.1.1問題的產(chǎn)生63.1.2問題的解決63.1.3飛扶壁的退化83.2東亞木
3、結構建筑83.2.1問題的產(chǎn)生93.2.2問題的解決93.2.3斗拱的退化113.3比較與小結124.對現(xiàn)代建筑的批判與思考145.結語15參考文獻16謝詞17171、東亞木結構建筑簡要介紹在一個長遠的時期內(nèi),最早開始于隋唐時期,一直到清朝時期,包含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在內(nèi)的東亞各國在歷史上有著許許多多的交流活動,在建筑形式上形成了諸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是東亞人民的共同財富,也是區(qū)別于西方建筑系別的特別之處。東亞文化圈的木結構建筑的形式主要有房屋、塔、寺廟、祭壇等等。1.1中國中國古建筑(特別是木建筑)是中華文明的驕傲,據(jù)梁思
4、成(2001)所述,其有四大特點:1.以木結構體系為主,這首先得益于木結構的諸多優(yōu)點。如工期短,木結構采用裝配式施工,因而對氣候的適應能力較強;節(jié)能,保溫能力好;環(huán)保,對自然環(huán)境破壞較??;舒適,人們可以享受到木結構住宅的冬暖夏涼;另外其穩(wěn)定性高,防火性能較高,耐久性好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如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筑維持時間不長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筑和金屬建筑。本文的側重點則是木結構。2.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采用“梁柱式”的構架制: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筑由奇數(shù)間構成
5、,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xiàn)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筑。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臺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筑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下文將做介紹。3.斗拱(亦作“斗栱”)是中國木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后文將重點對斗拱的結構進行介紹,并探求其藝術成就。4.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臺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現(xiàn)廣闊空。相對于西方建筑,東亞17的建筑結構形式注重整體,而非單獨之貌。在藝術形式上,上述特點使得東亞建筑與西方
6、建筑產(chǎn)生巨大的差別。圖1.1清代故宮柱頭科、平身科斗拱維基百科在建筑思想上,中國古建筑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的強烈意志,具有鮮明的等級。這一點既影響了日本和朝鮮半島建筑的結構和藝術形式,亦對其封建統(tǒng)治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柳翼謀1997:198)古代建筑在其內(nèi)外表面如墻壁、梁枋上等處做藝術裝飾。戰(zhàn)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鑒戒;后世所畫則多山水。其中,各朝代使用了斗拱的代表性木結構建筑物有:漢代:四川省綿陽縣平楊鎮(zhèn)石闕斗拱唐代: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遼代: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其斗拱高度約為柱高的一半。山西
7、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山西大同善化寺,山西大同華嚴寺,遼寧義縣奉國寺宋代:河北正定縣興隆寺摩尼殿,河南嵩山少林寺初祖庵,蘇州甪直鎮(zhèn)保圣寺宋代斗拱。元代:河北保定曲陽縣北岳廟,遼寧錦州北鎮(zhèn)市北鎮(zhèn)廟明清:故宮171.2日本日本的建筑中,木結構為多數(shù),其豐富程度遠遠超過任何其他一種材料修造的建筑。如京都大學教授伊東隆夫(2006)在其所作文獻《日本和中國的木文化比較》中所述,“因為國土的70%被山所包圍,氣候潮濕,所以日本的建筑從古代到近代一直是木質(zhì)建筑。”“實際上,如果不考慮使用木材的文化,就無法在日本考察遺址調(diào)查、木雕像、古建筑——木的
8、文化如此發(fā)達!”而關于日本建筑的形成,它則是本土和外來的結合體。日本建筑始于本土,在日本的飛鳥時期,即中國的隋唐時代,中國人到達日本,帶去了建筑工藝。尤以鑒真和尚東渡,帶去唐招提寺的建筑工藝一事最為有名。根據(jù)百度百科--唐招提寺的記載:唐招提寺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