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住持方丈和尚法師區(qū)分》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一、漢語釋義1.住持(1)主持一個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個道觀的道士。(2)主持管理一個佛寺或道觀。(3)佛教語。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4)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職稱。起于禪宗。也稱“方丈”。后道教亦用此制,稱道觀之主持者。2.方丈(1)佛寺或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因住持的居室四方各為一丈,故名。(2)也指佛寺或道觀的住持。3.和尚(1)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2)梵語在古西域語中的不確切的音譯。為印度對親教師的通稱。在中國則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時也指女僧。4.法師(1)佛教語。精通佛經(jīng)并能講解佛法的高僧。亦用為對比丘的尊稱。(2)唐代道士三種稱號之一。(3)指降妖驅(qū)邪的道士或方士。二、
2、材料相關(guān)1.住持和方丈有什么區(qū)別?來源:佛學(xué)百科http://foxue.baike.com/article-22376.html住持是職銜,是寺院的領(lǐng)袖,一個寺院只有一個住持和尚。主持是職務(wù),是由住持任命,負(fù)責(zé)某項具體工作的運作,比如主持寺務(wù)、主持館務(wù)、主持法會等。僧人釋永信,俗名劉應(yīng)成,安徽潁上人,一九八一年在河南少林寺出家,一九八七年成為少林寺住持,時年二十二歲,是當(dāng)時全國最年輕的寺院住持。一九九九年,釋永信正式升座成為方丈。其中“住持”和“方丈”的區(qū)別?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禪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稱函丈、正堂、堂頭。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維摩禪室亦依
3、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說;轉(zhuǎn)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轉(zhuǎn)申為禪林住持,或?qū)煾钢鸱Q。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白〕帧敝Z義為“安住之、維持之”。原意指代佛傳法、續(xù)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來指稱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長老。此詞用在寺職稱謂時,又稱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稱之為住職。由于住持之住處稱為“方丈”,故“方丈”一詞亦被引申為住持之意。相傳住持一職為唐代百丈山懷海所創(chuàng)?!峨沸薨僬汕逡?guī)》卷二〈住持章〉云:“佛教入中國四百年而達(dá)磨至。又八傳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巖居穴處,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禪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風(fēng)問道,有徒實蕃,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yán)。始奉其師為住持
4、,而尊之曰長老。如天竺之稱舍利弗、須菩提,以齒德俱尊也?!标P(guān)于住持的意義,依《禪苑清規(guī)》所述,是各處一方續(xù)佛慧命;契嵩的《廣原教》謂,藉人持其法,使法永住不泯滅,故云住持。此外,又有住持三寶或如《凈土論》所謂‘法王善住持’等義。住持有三種職務(wù),即說法、安眾、修造等?!抖U林寶訓(xùn)》卷四引用密庵禪師之語云:“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辨。住持人達(dá)此三事,則不被外物所惑矣?!庇?,禪宗由于住在寺內(nèi)的徒眾甚多,故各寺均設(shè)住持一人,其下另置若干職位。至后世,此住持之稱也通用于其他諸宗。其實方丈、住持的區(qū)別可以簡單回答如下:(1)方丈一般是接受傳法的和尚,有法卷可證明其傳承,住持則可以不
5、必;(2)有方丈的寺院必須制度健全,人員、規(guī)模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有住持的寺院則未必;(3)方丈往往具有一定影響力,如現(xiàn)在的方丈需要經(jīng)省佛教協(xié)會批準(zhǔn)、中國佛教協(xié)會備案,住持則不需要。另據(jù)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頻道資料,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寺廟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須是上規(guī)模的寺廟群才能有。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個寺廟,而住持則不能。2.和尚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來源:佛學(xué)百科http://foxue.baike.com/article-20732.html在印度,佛教分為四眾,出家者稱為“比丘、比丘尼”,在家者稱為“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而“和尚”一詞是百姓對比丘的理解?!昂蜕小痹瓉硎菑蔫笪腢pādhyāya這
6、個字出來的,這個字到了西域被讀成“烏阇”,到了漢地又讀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后來習(xí)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dāng)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昂蜕小币辉~來源于我國宋代時期百姓對出家高僧的俚語,在印度,佛教分為四眾,出家者稱為“比丘、比丘尼”,在家者稱為“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而“和尚”一詞是百姓對比丘的理解。這樣一來,本來是毫不相干的詞,被百姓這樣一理解,就又有了特殊的意思,即和尚是指:出家的高僧,也就是說只有修行到了
7、一定程度的僧人才有資格被稱為“和尚”。宋代以后,老百姓分不開比丘、沙彌、長老、法師等稱謂,所以將佛教出家的男眾統(tǒng)稱為“和尚”,區(qū)別于西藏佛教的“喇嘛”。和,為三界統(tǒng)稱,尚,乃至高無上的意思,“和尚”之稱華藏世界只有釋迦能稱得,但后世確把比丘都稱為和尚了,也許是因為釋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為世間第一福田的緣故吧。和尚一詞,純由于西域語言的音轉(zhuǎn)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