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加強史料教學 提高解題能力》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加強史料教學提高解題能力史料解析題是當前高考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題型。國家教委頒布的《考試說明》能力要求的四大類中,第二類便著重強調閱讀理解史料的能力。不少學生解答史料題不知所措,無從下手,而癥結在平時學習訓練少,為使學生適應考試的要求,促進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方法。本文結合自己的實踐就如何加強史料教學,提高歷史解題能力,談一些看法。一、立足教材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在教學中決不可把這些材料置于一邊,而是充分利用教科書的材料,把這些材料歸類,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和運用。教科書的材料概括起來可分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和圖片材料三大類。對于不同形式的材料,教師在教
2、學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掌握解題的技巧和方法。文字材料,要求學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獲取有效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如中國近代史下冊,蔣介石對圍剿紅軍的國民黨將領的訓話:“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肅清內匪,則不能御外侮?!边@則材料可設問為:(1)蔣介石在什么背景下講這段話的?(2)“外寇”、“內匪”分別指什么?(3)體現蔣介石政權的本質特征是什么?通過對材料的設問和處理,將材料與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既增強對教材內容的認識,也增強了學生閱讀原始材料的能力。對于表格材料,則引導學生透過表面枯燥的數據發(fā)掘其深層內涵。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有關《甲午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向列強借
3、債情況表》,這則材料我是這樣設問的:(1)列強借款具有哪些特點?(2)列強爭相向清政府借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清政府對外借款帶來什么影響?(4)當時借款與今天引進外資有什么不同?通過一系列設問,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進一步掌握表格材料題的解題方法。第4頁共4頁對于圖片材料,利用其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刺激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世界近現代史下冊有一幅《美蘇爭霸》的漫畫,我設計如下的問題:(1)漫畫里面兩人是誰?(2)兩人扳手腕反映當時政治有何特點?(3)漫畫反映什么事件?教材除了漫畫之外還有很多圖片,這些生動具體的圖片材料補充了教材的重要內
4、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想象等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更好的掌握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二、補充史料,拓寬知識,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認知必要的史料,拓寬知識面,這是培養(yǎng)史料解析能力的基礎。史料浩如煙海,而課本受篇幅的限制,十分簡略。為了讓學生“見多識廣”,應該適當補充一些史料,以延伸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對史料的感知。第一聯系課本內容,在教學上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對于課本上寫得抽象概括的歷史事件,可以引用史料原文作具體的補充,如講到商鞅變法時,我引用“立木取信”的文獻資料作具體的充實。對于課本上的重點內容或結論,引用史料原文進行佐證。如講到西漢初年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后,呈現出繁榮的
5、景象時,就引用《漢書,食貨志》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边@一材料的引證,學生既明了文景之治的社會發(fā)展情況,又能理解這種局面出現的原因是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結果。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引用史料原文,讓學生了解第一手資料進行評價。如講到魏征時,引用唐太宗對魏征評價的原文:“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蓖ㄟ^這一引證,學生不但能正確評價魏征其人,而且能深刻記住史料。在引用史料時,要注入新的生機,既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
6、且要有一定的難度,而不是史料的簡單再現。學生通過對史料原文的學習,接受了一定的史料信息,就為形成技能,提高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教師補充的有關史料與具體的分析,加深了教材內容,增強了史實的內在聯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辨證思維與認識能力。三、加強史料訓練,使學生史料解析的技能熟練化第4頁共4頁訓練是培養(yǎng)史料解析能力的基本途徑。讓學生認知一定的史料,這對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智力技能來說還不夠,必須加強訓練,使解答史料分析題的技能熟練化,逐漸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一)選編靈活多樣的史料解析題進行訓練,促進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完成由知識到技能的轉化。在練習中,由簡到繁,由
7、淺入深,循序漸進。第一,可從史料的簡單解析入手,如“秦王政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弊x后請回答:史料主要反映什么歷史事件?第二,從史料比較分析入手。如:甲“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每年分夏稅、秋稅兩次征收”。乙“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必輸于官……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