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從云計算談技術的本質》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從云計算談技術的本質盡管人類具有最復雜以及最完美的結構,但是作為生物體系中的一個成員,其物質構成部分所具有的生存能力是很普通的。作為地球系統的主導者,人類的能力來自技術的發(fā)明和應用。在很古老的傳說或者文字記載里,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幾乎都擁有特殊的“裝備”。即便是當今的社會,仍然有大量的人幻想自己能夠擁有一種神奇的產品,幫助他們獲得神奇的能力。古代的哲學家們試圖采用邏輯的形式尋找神奇力量的來源。最古老的,似乎又很模糊的文字記載或許是中國古代伏羲的先天八卦,他采用兩個簡單的符號組合來描述自然界神奇力量的變化關系。西
2、方的魔法師和東方的神仙通過“裝備”擁有強大的能力,但是人們只流傳能力的神奇,并沒有流傳能力的產生機制。當數學家采用符號的形式描述物理世界時,科學家開始尋找和數學符號對應的物質,然后按照數學符號規(guī)則組織這些物質,從而創(chuàng)造了新的物質,這些物質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和生存能力。毫無疑問,現代科學在提升人類能力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對人類生存所帶來的危機也是巨大的。其中的原因或許在于,盡管科學是在哲學之上創(chuàng)建的,但是作為以實用為目的的科學方法,基本上是通過實踐來完成的,受自然規(guī)律的約束,人們實踐的過程只能在局部范圍
3、內發(fā)生,因此無法知道所創(chuàng)造的產品在更大范圍內所產生的影響。一、如何理解技術任何一個軟件工程師都可以輕松地開發(fā)一個軟件系統,只要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清晰的模型,并且告訴他們詳細而且明確的開發(fā)過程。軟件工程師最苦惱的是他們不清楚所要完成的項目的最終結構,只能事先按照客戶需求假設一個結構模型。實驗科學家通過自己設想的行為模式來尋找物理世界存在事實的組織結構,他們認為這些事實是按照一定的組織結構存在的。然而對于這些科學家來說,運氣似乎是獲得成功的關鍵,盡管人們事后總是贊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們的知識水平,但是如果消除光
4、環(huán)的影響,這些科學家們能夠還原真實的自己,那么他們會告訴人們,其實在開始的時候,他們并不能確定能夠成功地找到規(guī)律,而且大多數時候,最終的結果和早期設計的模型有很大的差距。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一個較大尺度里的存在事物必定是完成了大量過程后產生的結果,盡管科學家比較容易觀察,但是過程的多項式非線性已經讓很多屬性發(fā)生了改變,科學家所觀察到的已經不是真實的規(guī)律;而對于一個很小尺度的事物,盡管經歷的過程不多,但是觀察的難度很大,同時追求平衡的自然法則會讓屬性變化很快。不過聰明的科學家會假設一個用來忽略屬性的
5、條件,這樣在一個大致的范圍內,他們就可以找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規(guī)則。理論科學家以及哲學家通過自己的思維,采用邏輯推演的方式來找到一些規(guī)律,這種方式可以產生大量的新技術,但是并非所有的技術是可行的,因為一個非常簡單的規(guī)則采用多項式非線性處理后,將獲得一個非常復雜的結果。比如按照中國古代的思路,陰陽兩種基本元素按照(陰+陽)進行多項式非線性組合,對于六次冪組合后的任意一個結果(比如:陰陽陰陽陽陰),不同的科學家會設計出不同的方法來解釋這個結果的來歷。而一種更加接近真實的方法將給科學家?guī)沓晒Φ臉s耀。這個有趣的事實似乎
6、也是一種必然現象:運氣居然也是科學家成功的重要因素。這或許就可以理解獲得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就的科學家似乎更愿意沿同樣的方向探索,很少會放棄之前的成果而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1、關于宇宙起源的假說一切存在的事實,必定是某種技術產生的結果。宇宙作為存在的事實,同樣也是技術的產物。盡管佛家認為萬物皆空,人們所見到的形,本質上也是空。這是觀察的角度不同而提出的觀點,佛祖或許是從宇宙之外來講解宇宙內存在事物的狀態(tài),如同我們講解計算機虛擬世界里的事物,也會告訴相同的觀點,色即是空,你所看到的一切,本質上是空,是虛幻的。但是人作為
7、宇宙里存在的事實,其所觀察的到的一切是真實的,并不是空。這是因為人和其它的存在事實具有相同的構成元素,可以建立用于觀察的參照系.。人類目前并不了解宇宙的起源,只能對宇宙的起源提出假設。而且這個假設似乎是無法論證的,如同計算機虛擬世界的“智慧生物”無法證實其來源一樣。但是作為存在的事實,必定遵循科學原則。任何一個沒有規(guī)則約束的系統是不能正常運行的。在系統性的科學體系出現之前,東方和西方的古人就已經提出了關于宇宙的假說,這些假說在推動人類發(fā)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1)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的描述。宇宙概念在古希臘意指與
8、“混沌”相對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國它所指稱的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體。戰(zhàn)國(前476-前221)末年的尸佼對宇宙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尸子》)。東漢時代的張衡(78—139)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靈憲》)的無限宇宙概念。元代鄧牧(1247—1306)認為“天地大也,其在虛空中不過一粟而已耳”(《伯牙琴》)。(2)中國古代設想的宇宙模型。中國古代關于天地的結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