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

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

ID:15190462

大?。?8.00 KB

頁數:5頁

時間:2018-08-01

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_第1頁
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_第2頁
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_第3頁
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_第4頁
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_第5頁
資源描述:

《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76例【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中藥浸片貼在神闕和中脘穴上,利用經皮給藥理療儀治療76例厭食患兒,5d為1個療程。結果顯效40例(占52.6%),有效23例(占30.3%),無效13例(占17.1%),總有效率達82.9%。結論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兒童厭食癥有顯著療效?!娟P鍵詞】經皮理療;厭食癥;兒童小兒厭食是以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為特點的常見病證。據報道2~5歲就診兒童中10%~20%以厭食為主訴。長期厭食可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我院兒科采用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小兒厭食癥獲得良效,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

2、料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門診厭食患兒76例,其中男36例,女40例;年齡3~12歲,均符合厭食癥的中醫(yī)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食量減少、面色少華、形體偏瘦,持續(xù)6月以上,進食量少于發(fā)病前或同齡標準量的505%以上。伴神疲乏力53例,大便溏薄39例,腹脹21例。均有喂養(yǎng)不當史,如進食無定時定量,過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血常規(guī)、肝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X線胸片、結核菌素試驗及血微量元素檢查均正常,排除了器質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藥物因素的影響。1.2治療方法將中藥浸片(河南三浪醫(yī)療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貼在神闕穴(臍的中間)及中脘穴上(臍上

3、4寸),再將兩個電極板固定于藥貼片上,根據年齡調節(jié)治療所需參數(見表1),開始理療。治療結束后,將藥片固定于原穴位上4h以確保藥物充分通過皮膚而吸收,每日更換一個藥片,連續(xù)5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2治療結果2.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顯效:食欲增加,食量增加,體質量增加≥0.5kg,面色紅潤光澤,原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食欲好轉,食量有所增加,體質量增加≥0.25kg,面色紅潤光澤,原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仍然食欲不振,有時拒食,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表1患兒中藥經皮理療參數值52.2結果顯效40例(占52.6%),有效23例(占3

4、0.3%),無效13例(17.1%),總有效率達82.9%。3討論小兒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癥狀,臨床表現為不思飲食或食欲減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自汗盜汗等,排除其他急、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即可診斷。主要由于飲食不節(jié)、脾胃損傷所致,由于厭食癥的長期存在可造成機體營養(yǎng)失調,免疫力降低而引發(fā)各種疾病的發(fā)生,甚至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而小兒厭食往往很難配合口服藥物治療,因此用外治法最為適宜。我院兒科以中藥經皮理療治療小兒厭食癥,取得良好的效果。祖國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形體未充,脾常不足,平素飲食不節(jié)或喂養(yǎng)不當以及長期偏食等情況可損傷脾胃,導致納運失常,

5、脾失升清,津反為濕,胃失納化,食反為滯,內生濕濁,濕傷脾陽,日久則5出現乳食停滯不化,留于脘腹,阻滯中焦,易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甚至嘔吐泄瀉等病癥。故治療宜予運脾和胃、理氣導滯之法。經皮理療厭食貼片由白術、雞內金、神曲、木香、砂仁組方而成。白術味苦、甘,性溫,主入脾經,有健脾燥濕、溫運脾陽、固表止汗之功,治療消化不良、納差、腹脹、汗多諸癥甚驗,為治療脾虛證之要藥;雞內金及神曲有健運脾胃之功,消食能力較著;木香辛散溫行,功能行氣止痛、調中導滯、消痞除脹;砂仁氣味芳香,具走竄之性,善化濕、行氣、溫中,與木香同為醒脾開胃之佳品,可引藥達病所。五藥組方,健脾導滯、化濕行氣

6、同行,其特點是消中有補,補中寓攻,溫而不燥,清而不寒,共奏健脾和胃之功,切中病機,充分體現了中醫(yī)藥治病的整體觀念。中藥雖然對小兒脾胃病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口味欠佳,小兒服藥困難,難以堅持,故傳統(tǒng)中藥及現代科技結合的經皮理療成為新的用藥途徑。結合中醫(yī)傳統(tǒng)的臟腑經絡學說,我科采用神闕及中脘穴治療厭食癥。神闕穴位于肚臍,為胎兒時期營養(yǎng)攝取與代謝產物排泄的通道,有腹壁下動靜脈及第十肋間神經的前支通過,藥物敷貼此處較敏感,且易于透皮吸收,通過刺激神經使內臟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故有“萬病一貼攘神闕”之說。中脘為足陽明與任脈之會,屬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能和胃氣,化

7、濕滯,理中焦,調升降。二者配伍有健運脾胃、理氣導滯、促進強壯之功效。同時穴位貼敷加以熱療,通過增加皮膚的通透性,產生允許生物大分子藥物通過的生物通道,提高藥物粒子的活化能和電趨向性,使中藥藥物粒子充分活化而達到藥物向體內的有效轉運,致使病所之藥物濃度高于其他部位,從而起到調整腸胃功能,促進食欲的作用,達到治療厭食癥的目的。小兒肌膚柔嫩,臟氣清靈,外治之法,作用迅速,能在無損傷的治療中取得療效,且經皮給藥避免了藥物在肝臟的“首過效應”5及胃腸道因素的干擾與降解作用,減少了個體差異,無藥物濃度谷峰現象,避免了全身毒副作用,透藥速度快,提高了藥物生物利用度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