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ID:16285045

大?。?.26 MB

頁數:11頁

時間:2018-08-08

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1頁
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2頁
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3頁
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4頁
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_第5頁
資源描述:

《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目錄前言………………………………………………………………………1第一章地質概況簡介……………………………………………………1一,研究區(qū)區(qū)域背景1.1大地構造背景………………………………………………11.2區(qū)域構造……………………………………………………21.3區(qū)域地層……………………………………………………31.4區(qū)域巖漿巖…………………………………………………3二,礦區(qū)地質狀況2.1礦區(qū)構造……………………………………………………42.2礦區(qū)地層……………………………………………………52.3巖漿巖

2、概況…………………………………………………6第二章礦體地質特征……………………………………………………61礦體分布、形態(tài)及產狀………………………………………72礦石結構構造…………………………………………………73礦物組合特征…………………………………………………94圍巖蝕變特征…………………………………………………9第三章礦床成因討論……………………………………………………91.1成礦物質來源…………………………………………………91.2成礦階段………………………………………………………91.3成礦

3、作用及過程討論…………………………………………10結論…………………………………………………………………………10參考文獻……………………………………………………………………1111安慶銅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前言一.本次課程設計的目的旨在使學生通過綜合運用各類地質學的基礎專業(yè)知識,對礦床地質特征進行準確把握,并對礦床成因進行準確的分析,從而了解各類礦床的控礦基本因素。本次課程設計以安徽省安慶市月山地區(qū)矽卡巖礦床為例,總結礦區(qū)及礦床地質情況,編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并要求學生利用矽卡巖礦床理論來綜合分析

4、礦床成因,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礦床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學研究分析能力。二.本次課程設計的任務及步驟安排如下:2013年1月2至4日設計開始,收集工作區(qū)域的基本地質資料,考查前人本地區(qū)的工作情況,總結前人研究成果;2013年1月4至7日由教師擴展講解礦床研究中的地球化學手段,并根據老師提供的數據進行編圖和初步解釋,認識控制礦床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2013年1月7至9日完成報告圖件的編制及報告文字的說明準備工作2013年1月9至17日完成報告并上交,總結礦床成因和控制因素,完成成果展示PPT。第

5、一章地質概況簡介1.1大地構造背景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地殼運動頻繁,巖漿活動強烈,是不同時期,不同體制構造轉換的重要地區(qū)。安徽省位于中國的東部,地跨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及大別造山帶三個構造單元。以長江復合構造帶和銅陵-杭州構造帶為代表的NE-SW11向構造帶和NW-SE向構造帶,嚴格控制著區(qū)內燕山期巖漿活動和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展布;長江中下游轉換構造結內具有結點成礦的規(guī)律,不同規(guī)模的NE-SW向構造帶與NW-SE向構造帶的交切處正是區(qū)內礦集區(qū)和重要礦床的分布位置。【1】(圖1)圖11.2區(qū)域構造區(qū)內主要發(fā)

6、育為一系列NE,NWW,NNE以及近SN向的斷裂,即由近東西向和北東向兩組斷裂組成的鋸齒狀斷裂帶長江深斷裂帶、NW向的襄樊—廣濟深斷裂以及郯廬斷裂。NE向斷裂構造體系為區(qū)域內主要構造體系,以長江斷裂帶為主,組成大型袋裝網絡狀構造。它們直接控制了侵入巖體的分布形態(tài),而基底構造特別是近東西向的銅陵—戴家匯深大斷裂,則直接控制了本區(qū)的巖漿活動及礦床的形成。另外相伴發(fā)育有NE向的褶皺,帶內推覆構造廣泛發(fā)育,主要推覆構造有,銀屏推覆構造,香泉推覆構造,貍頭橋推覆構造。1.3區(qū)域地層11揚子地塊具有一蓋多底的地殼

7、結構特征。安徽沿江地區(qū)和其南面的皖南地區(qū),各自的基底類型分別是董嶺式和江南式。蓋層中不同時代地層基本齊全。震旦系至下古生界以海相碳酸鹽巖和陸源碎屑巖地層為主;缺失早、中泥盆世沉積,上泥盆統(tǒng)陸相碎屑巖沉積;上古生界至下古生界三疊統(tǒng)為海相碳酸鹽沉積地層,中三疊統(tǒng)至下、中侏羅統(tǒng)為殘海泄湖相含蒸發(fā)巖的碳酸鹽巖層及其上覆的陸源碎屑巖地層,上侏羅統(tǒng)至下白堊統(tǒng)以發(fā)育在斷陷盆地中的火山巖堆積為特征,部分地段亦存在下白堊統(tǒng)陸相紅色地層,上白堊統(tǒng)至第三系則主要為分布在新斷陷盆地中的紅色碎屑巖地層。區(qū)域內上述不同時代的地層

8、的分布情況不盡相同。1.4區(qū)域巖漿巖區(qū)內巖漿巖沿長江斷裂帶呈帶狀分布,受斷裂帶控制明顯;巖體主要為小巖株、巖墻狀,其次為巖床、巖枝及巖脈狀。侵入巖體可劃分為堿性系列及鈣堿性系列,前者由輝石二長閃長巖、二長閃長巖和石英二長巖組成,后者由輝長輝綠巖、石英二長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組成。巖性大多為中酸性,許多巖體實質上是中酸性巖和基性巖組成的雜巖體,相分帶清楚?!?】各個地區(qū)都有較晚的火成巖活動疊加。下表為區(qū)域內中酸性侵入巖體活動詳細年代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中酸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