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平面六桿機構(gòu)的運動分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目錄目錄1一、題目2(1)做速度分析3(2)做加速度分析7二.數(shù)據(jù)匯總及運動曲線圖11三、結(jié)論14四、課程小結(jié)14五、致謝15六、參考文獻15-15-1、題目說明圖(a)為一平面六桿機構(gòu),主動件1的桿長,=220°(本人班級序號22)角速度,機架6上的,,比例尺實際尺寸/圖上尺寸=2。圖(a)平面六桿機構(gòu)試用相對運動圖解法求移動從動件5的速度與加速度。2、設計數(shù)據(jù)1)位置分析作機構(gòu)位置運動簡圖,-15-由圖(a-1)得導桿3上、兩點之間的圖上長度,、兩點之間的圖上長度。、兩點之間的實際長度,、兩點之間的實際
2、長度;圖(a-1)機構(gòu)位置運動簡圖從圖(a-1)中量取。2)速度分析速度方向如圖(b-1)所示,根據(jù)兩構(gòu)件上重合點之間的速度合成原理,得導桿3上的點與滑塊2上的點之間的速度方程為=+其中,取速度比例尺實際速度(mm/s)/圖上尺寸(mm)10。-15-圖(b-1)在機構(gòu)圖附近的合適位置作速度圖,取任意一點作為作圖的起點,作,由,得,作,作,得交點,如圖(b-2)所示。從圖(b-2)中量取,。-15-圖(b-2)由,得,方向為逆時針;由,得相對速度。由于構(gòu)件2,3之間無相對轉(zhuǎn)動,所以,。導桿3上點的速度。從動
3、件5上的點與導桿3上的點之間的速度方程為=+-15-由,得,點的速度矢量為,過點作,過點作平行于從動件5的運動方向,得交點。從圖(b-3)中量取,,于是,得從動件5的速度,。圖(b-3)最終得圖(b)所示的速度矢量圖-15-圖(b)速度矢量圖3)加速度分析根據(jù)兩構(gòu)件上重合點之間的加速度合成原理,得重合點之間的加速度方程為=+=+++其中、與分別為,,-15-,方向為沿轉(zhuǎn)。取加速度比例尺實際加速度(mm/s2)/圖上尺寸(mm)=200,任取一點作為作圖的起點,如圖(c-1)所示。作,;作,;過作;過點作,過
4、作,與的交點為,連,表示圖(c-1)從圖(c-1)中量取,-15-,,為此,相對加速度,導桿3上點的切向加速度,導桿3上點的加速度。重合點之間的加速度方程為=++其中與分別為方向為沿轉(zhuǎn),如圖(c-2)所示。-15-圖(c-2)由,得,為此,點的加速度;過點作表示,,過點作,過作,得交點。從圖(c-2)中量取,,于是,得相對加速度-15-;從動件5的加速度最終得圖(c)所示加速度矢量圖圖(c)加速度矢量圖3、從圖上量出相關長度,計算相關數(shù)據(jù),匯總?cè)鄶?shù)據(jù)表1平面六桿機構(gòu)的傳動參數(shù)表序號曲柄角度/φ位移/S5速
5、度/V5加速度/a5110°68-500200220°60-520150330°53.4-510395440°46-487433550°38.4-471950660°29-5401330-15-770°24-4401960880°14.4-3502420990°7.8-340420010100°3-240700011110°1.8100780012120°2.282.61040013130°3.9662591321014140°135201450015150°24.28201380016160°421040
6、1160017170°541240780018180°80.21260019190°1001160-730020200°120.31049-1217621210°132821-1420022220°137.08531-1481423230°155.42285.5-1352824240°14070-1010025250°150-100-8310畫出構(gòu)件5的位移曲線圖-15-圖(d-1)位移曲線圖畫出構(gòu)件5的速度曲線圖圖(d-2)速度曲線圖畫出構(gòu)件5的加速度曲線圖-15-圖(d-3)加速度曲線圖于是,得如圖(d
7、)所示構(gòu)件5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線圖圖(d)構(gòu)件5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線圖3.結(jié)論-15-由傳動特征曲線可知,位移S5隨主動件的擺角變化不是很明顯,基本在一定范圍內(nèi)趨于穩(wěn)定;速度V5隨主動件的擺角變化時,速度方向由負向逐漸變正向,再逐漸變?yōu)樨撓?,以此循環(huán);加速度a5隨主動件的擺角變化時,產(chǎn)生明顯方向波動,并且也是從正向趨于負向再走向正向。4.課程小結(jié)通過本次課程設計,加深了我對平面平面六桿機構(gòu)的認識,也相應的提高了本人CAD的使用能力。在計算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在自己的努力和同學的幫助下均一一解決,不
8、單單是學到了課本上的東西,也額外的學會了一些相關知識。這對我以后在機械方面的學習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自己動手得到的數(shù)據(jù),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其運動的真正含義,這比僅僅學習書本知識更有用。理論加實踐強化了知識體系,學到的更多。致謝歷時將近一星期的時間終于將這篇課程設計寫完,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遇到了無數(shù)的困難和障礙,都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度過了。尤其要強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楊建華老師,他對我進行了無私的指導和幫助,不厭其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