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

“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

ID:21501455

大?。?0.50 KB

頁數(shù):18頁

時間:2018-10-22

“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_第1頁
“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_第2頁
“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_第3頁
“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_第4頁
“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_第5頁
資源描述:

《“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    [中圖分類號]?。畚墨I標識碼]A?。畚恼戮幪枺?005-8575(2011)05-0031-07  亨廷頓于1996年和2004年先后出版的《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與《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挑戰(zhàn)》①“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    [中圖分類號]?。畚墨I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575(2011)05-0031-07  亨廷頓于1996年和2004年先后出版的《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與《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挑戰(zhàn)》①“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   ?。壑袌D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畚恼戮幪枺?

2、005-8575(2011)05-0031-07  亨廷頓于1996年和2004年先后出版的《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與《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挑戰(zhàn)》①“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   ?。壑袌D分類號]?。畚墨I標識碼]A?。畚恼戮幪枺?005-8575(2011)05-0031-07  亨廷頓于1996年和2004年先后出版的《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與《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挑戰(zhàn)》①“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關聯(lián)   ?。壑袌D分類號]?。畚墨I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575(2011)05-0031-07  亨廷頓于1996年和2004年先后出版

3、的《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與《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面臨挑戰(zhàn)》①兩書,不僅表明亨廷頓本人學術理路的自覺位移:從“認同與文明”走向“認同與安全”,即從關注“冷戰(zhàn)”后全球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轉(zhuǎn)向基于美國國家安全考慮的“認同危機”問題,也即從國際視野轉(zhuǎn)向國內(nèi)考察,而且折射出世界范圍內(nèi),伴隨“新全球化時代”出現(xiàn)的一系列深層結(jié)構(gòu)性變遷?!拔鞣綄W術界對認同問題的學術討論經(jīng)歷了一個從自我和個體認同到社會和國家認同的焦點的轉(zhuǎn)換”。[1]文化認同問題以及它內(nèi)蘊的國家安全意識等問題再次成為學界熱點有其必然性邏輯。當然,諸多變遷除了“后冷戰(zhàn)”國際背景外,文化認同自身的迷茫和困惑是最根本的誘因。本文立足

4、于“新全球化時代”的一系列深生態(tài)閾關系,集中探討文化認同問題?! ∫?、文化認同的學理淵源  認同(Identity)的辭源學考辨可追至拉丁文idem,意為“相同”。一般認為,“認同是自我(self)與他者(Other)(或者我們與他們——筆者加)之間的一種關系的認定,是共同體成員對現(xiàn)實境遇中生存價值歸屬的自我確定。任何行為者作為體系中的一部分總是在他所屬的共同體中,通過互動確定其生存認同的價值取向”。[2]而認同在日后的生發(fā)言說和運用中,邏輯上體現(xiàn)為“同一律”;語用上置換為“身份”;語義上對峙于“認異”和“解構(gòu)”;學理上還原為“自我——他者”矛盾體的流變;學術上釋義為“變成”、“成為

5、”和“過程”;形態(tài)上歷時為“自我認同”、“族群認同”、“集團認同”、“國家認同”等等。無論言語如何巧妙,也無論作為名詞還是動詞,認同的本質(zhì)一般除了時間維度和空間向度的規(guī)定和確認,我們還能說些什么?時間維度中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空間向度中的同向性和趨同性,足以把認同安置在相對穩(wěn)妥的“位格”中。至于一些學人們評介的認同之心理向度和社會階級維度,本身亦隸屬于一定的時空之中?! 嶋H上,認同這個能指的所指并不確定。但所有和認同相關聯(lián)的“事實”(fact而不是things)或“家族”,在歸根結(jié)底意義上,都可以統(tǒng)攝到文化認同的序列。所謂文化認同,無非是基于“文化間性”的一種反思性價值辯護和文化資格

6、求證。用文化認同來蘊涵諸多認同形態(tài),可以理解為“擁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認同、社會認同的基礎。而個人對社會的認同,主要體現(xiàn)在個人的社會化,即對社會所創(chuàng)造和擁有的文化的學習與接受;社會對個人的認同,則體現(xiàn)在社會的基本文化規(guī)范在個人中的普及、推廣和傳播”。[3]以自我認同為例,它實質(zhì)是確認“Ⅰ”屬于某個群體或抱持某種文化價值觀;而文化認同相對于它來說,卻顯現(xiàn)眾多的“Ⅰ”的認同行為選擇,盡管這種選擇(指自我認同)在“Ⅰ”這里更多的是心理判斷或精神想象。姑且不論“文化就是人化”的說法是否合理,單從“人是社會性的存在”和“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立言,這的確是一個真理。既然文化是人類生存、生

7、活的感性顯現(xiàn)和理性覺知,那么,文化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現(xiàn)象,可以上溯到前現(xiàn)代社會乃至遠古。在那個“地方性生存”的久遠年代里,人們憑借氏族血緣關系獲得心靈的皈依和“安身立命”的支撐點。文化和社會雖雜糅在一起,但文化的最早形態(tài)——圖騰、祭祀和神話等,借助人與自然關系中本能的、普遍存在的擬人化思維和移情現(xiàn)象的轉(zhuǎn)喻,讓人們有了“合法性”意義上的歸宿感、安全感體驗。哈貝馬斯曾說,在按照親緣關系組織的原始社會中,解釋自然界和社會制度的神話故事把人們同部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