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述對初唐宮廷詩的偏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淺述對初唐宮廷詩的偏見 摘要:由于諸多因素的存在,早先通行的幾部文學史著作對初唐宮廷詩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存有偏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應(yīng)該從整個詩史演進的角度給予初唐宮廷詩重新認識,并給出公允的評判?! £P(guān)鍵詞:初唐宮廷詩偏見 由于初唐宮廷詩對南朝宮體詩在某種程度上的承繼性,又由于其后盛唐詩歌的輝煌成就,導(dǎo)致八世紀對初唐詩的偏見持續(xù)了一千多年。[1]具體說來,前者使初唐宮廷詩遭受深重責難,而在后者的熠熠光輝之下,初唐宮廷詩壇無疑顯得暗淡無光,既沒有涌現(xiàn)出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亦無唱響古今的杰出詩篇,從而導(dǎo)致其很長時間內(nèi)處于要么干脆被忽視,要么又是責之太重的尷尬地位,在一些評論家鑒賞
2、家眼里,初唐宮廷詩在整個輝煌的有唐一代詩史中似乎顯得不值一提,而當提到時,無疑,是嗤之以鼻的。 毫無疑問,對初唐宮廷詩的這種偏見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可謂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幾成定見??梢匀缡钦f,對初唐宮廷詩的責難幾乎與它的產(chǎn)生同步,甚而至于,從其最初發(fā)展階段始,就背負有沉重的思想包袱,這種思想包袱直接作用于它的最初以太宗李世民為首的貞觀君臣,具體表現(xiàn)為貞觀宮廷詩壇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理論觀念上的反思批判與與創(chuàng)作上延續(xù)承繼的矛盾態(tài)勢。[2]作為一****國君臣,他們親眼目睹前朝的喪亂,直至最終的亡國失天下,這種教訓(xùn)是如此近在咫尺,鮮活深刻,所謂前世不忘,后世之師,無疑,這使得貞觀君臣具備了
3、極為清醒的政治意識和高度的政治警覺,而這,也是歷****國君臣的共性,為其后繼者所乏。那么,他們又是如何總結(jié)前朝覆亡的教訓(xùn)的呢?我們知道,貞觀時期,出于多識前古,貽鑒將來的目的,曾官修大量史書,主要有《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以及《晉書》等。那么,他們識了如此之多的前古,為將來到底總結(jié)出了什么呢?翻閱這些史書,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文可亡國。試看下面幾則論述: 江左梁末,彌尚輕險,始自儲宮,刑乎流俗。雜沾滯以成音,故雖悲而不雅。原夫兩朝叔世,俱肆淫聲,而齊氏變風,屬于弦管;梁時變雅,在夫篇什。莫非易俗所致,并為亡國之音;而應(yīng)變
4、不殊,感物或異,何哉?蓋隨君上之情欲也雅以正邦,哀以亡國。(《北齊書文苑傳序》) 古人云;亡國之主,多有才藝。考之梁、陳及隋,信非虛論。然則不崇教義之本,偏尚淫麗之文,徒長澆偽之風,無救亂亡之禍矣。(《陳書后主記》) 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ā端鍟膶W傳序》) 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闈之內(nèi)。后生好事,遞相放習,朝野紛紛,號為宮體。流宕不已,訖于喪亡。陳氏因之,未能全變文章道盡。(《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總論
5、》) 可謂眾口一詞,言之鑿鑿。這些史書皆為貞觀重臣所修,加之屬于奉旨行事之舉,毫無疑問,是足以代表以太宗為首的貞觀君臣的觀點的。 但是,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文學慣性面前,在擁有和前代同樣的宮廷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里,他們的寫作宮廷詩又是如此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這樣一來,無疑,貞觀君臣將自己置身于對梁、陳及隋在理論觀念上的反思批判,但實際創(chuàng)作中又頗有喜好延承的矛盾夾縫之中,并最終陷入逼仄之境,處于尷尬之地。關(guān)于這一點,《唐詩紀事》卷一所載一則軼事可作最好說明: 帝嘗作宮體詩,使虞世南賡和。世南曰:圣作甚工,然體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帝曰:朕試卿耳!
6、后帝為詩一篇,述古興亡?! ±钍烂袼鲗m體詩今集不存,具體內(nèi)容無可考知,但《唐詩紀事》中既冠以宮體之名,則其承繼南朝詩風是毋庸置疑的。想來李世民應(yīng)該對自己此作是頗滿意的,才令虞世南賡和,而虞世南的評價也證實了這一點,是圣作甚工,但由于此詩體非雅正,而終致不敢奉詔賡和。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說是朕試卿耳!并補作了一首述古興亡的妥當詩篇。一樁本應(yīng)是君臣和唱的歷史佳話竟致如此尷尬境地,貞觀詩壇群彥們在思想觀念和創(chuàng)作實際上的矛盾狀態(tài)由此可窺一斑?! ∧敲?,迄今為止,八世紀對初唐詩的這種偏見是否還在繼續(xù)?初唐宮廷詩的地位有無得到改觀?毫無疑問,答案是明了的。正如宇文所安先生所謂:較大部頭的文學
7、史著作通常只限于確認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及注意初唐詩風與南朝詩風的關(guān)系。[3]而在《初唐宮廷詩風流變考論》之引論部分里,聶永華先生是這樣描述此種狀況的: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思維定勢,研究和導(dǎo)讀的重點常常不約而同地指向了王績、四杰、陳子昂等人身上,對他們某些微妙地預(yù)示著詩史未來走向的個人現(xiàn)象給予了高度評價,而對此一時期眾多詩人在特定領(lǐng)域所作的努力缺乏應(yīng)有的關(guān)注,整個初唐詩壇似乎成了少數(shù)幾個作家單槍匹馬的孤立奮斗史,詩史演進與詩風流變的整體面貌和動向反而顯得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