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自由與純粹的表達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自由與純粹的表達內(nèi)容摘要:“心源”這一概念,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富有哲學(xué)內(nèi)涵的范疇。對于中國古典繪畫來說,“心源”就是“道”,就是“真”,就是“美”,就是“生命”?!靶凝S”“心性”“一切唯心造”等等命題足以佐證。本文通過對儒道釋先哲關(guān)于心性的闡述作了一番深入的分析,追根溯源,旁征博引,力圖把握中國古典繪畫美學(xué)脈絡(luò)根本所在——“中得心源”這一美學(xué)特征?! £P(guān)鍵詞:意境心性禪意道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關(guān)于畫學(xué)的不朽名言。大家對“外師造化”的理解大概會一致,問題不大,也就是指觀察自然,學(xué)習(xí)自然,掌握其規(guī)律,從中吸取創(chuàng)作源泉,使作品更高更
2、好真實地表現(xiàn)出自然景物。王履在《華山圖序》的最后提煉了一個極其簡明而又很豐富的公式:“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P(guān)鍵是第二句,何謂“中得心源”?對此眾說紛紜,各抒己見。筆者認為理解這句話首先就要明白何者為“心”? 什么是“心”?用王陽明的說法,“心”就是我的靈明,中國畫主張寫意,意者“心”音,寫意畫就是心畫,我的靈明借筆墨以跡化之。“王宰十日畫一山,五日畫一水,能事不相促迫始肯留真跡”,八大山人則“攘臂搦管,狂呼大叫,洋洋灑灑數(shù)十幅立就,醒時欲求其片紙只字不可得,雖陳黃金百鎰于前不顧也?!倍芏喈嫾易鳟嫊r,憚毀譽于前,惑金錢于后,計較得失,則畫面失調(diào),是畫家
3、心志因物累而失其本真澄明之性也,故畫現(xiàn)衰、頹、俗、鄙之氣。由此可見,先哲所談的“心”并不是生理上的肉團心,而是我們的真心,它在佛學(xué)里有很多假名,也稱一真法界、法身、大圓鏡智、心性等,是中國文化的主旨所在。寫意畫的自由是佛學(xué)禪宗之大自由意義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的體現(xiàn),一切以心的自由為源,是張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薄 ∥覀儾环料瓤纯辞拜叜嫞ㄕ摚┘覀兊挠^點吧,北宋山水畫四大家之一范寬,早年學(xué)五代的荊浩及北宋前輩李成,雖然有所得益,總認為“尚出其下”,便決意到大自然中“對景造意”,強調(diào)“寫山真骨”,終于自成一家。范寬以一句話總結(jié)他的領(lǐng)悟:“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
4、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贝苏Z即如禪宗意,由此在寫意畫中認識到繪畫的精神——在繪畫中通過“心”來達到對物我精神交融的體現(xiàn)和超越,從而體現(xiàn)出繪畫創(chuàng)作之自由與解放?!扒嗲啻渲?,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保ā洞笾槎U師語錄》) 文人畫的理論提出者蘇軾和總結(jié)者董其昌對“心”的理解也是受禪學(xué)影響的,蘇軾在評論孫位時說:“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彪S物賦形,是道禪哲學(xué)的一個重要思想。隨物賦形,其實是隨心賦形,隨物賦形是自然而然的境界,是一絲不沾、赤裸裸、凈灑灑的境界。蘇軾在這里取于禪宗的“
5、無念”哲學(xué),而自成一種空靈澄澈的“空”的美學(xué)境界。蘇軾于此推崇“空”的境界,“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保ā端蛥⒘葞煛罚 ≡诜饘W(xué)看來,執(zhí)實相(有)固然是難以入道,而執(zhí)空相(無)亦屬偏見也不能入道。心經(jīng)所說“色即是空”,在破其實相(有)?!翱占词巧眲t意在破其空相(無)。而“有無俱遣,語默雙亡”,可以參破“空中妙有”之法界。表現(xiàn)到畫面上:筆墨色彩之所以是虛妄不實,是因為這一切只不過是本真心性的表象,而表相變現(xiàn)流逝(無常),故“色即是空”,而反過來說,這每一片顏色,每一個形象,每一根線條莫不是本真心性所顯現(xiàn),若無這顏色和筆墨線條,又將何以顯示其真心?所以“空即是色”。
6、此否定之后的重新肯定,即色空圓融一體,所謂“平常心即道”。 石濤形容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自由:“此道見地透脫,只須放筆直掃,千巖萬壑,縱目一覽望之,若驚電奔云,屯屯自起?!保ㄊ瘽懂嬚Z錄》)“見地透脫”是心靈的自由,是體會萬有之“本來面目”的自由,是藝術(shù)思想的自由與純粹。藝術(shù)的精神是心空之后達到一種自在的境界,超越約束,打破執(zhí)著,任運而運?!耙划嬚?,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而藏于人”,而“山川人物之秀錯,鳥獸草木之性情,池榭樓臺之矩度,未能入其理,曲盡其態(tài),終未得一畫之洪規(guī)也。”(石濤《畫語錄》)。佛學(xué)上講人的真心是無分別的,是一不是二,這里的“一”也是“心”的假名,
7、也謂心源。把握“心”的本真的,納無限生機(氣)于其中的本體存在,是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把握了自然,就把握了“心”,握了“美”,把握了“真”,把握了“道”?! ∏f子有“心齋”說,他把“道”作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認為對于“道”的觀照,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莊子把這種最高層次稱為“心齋”?! 『沃^“道”?老莊所說的“道”是先天而在的無可名狀的本體,使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但它又不是與萬物截然分離,“道”隱跡于有象的萬物之中,“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保ā独献印返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