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ID:26502400

大小:50.00 KB

頁數:5頁

時間:2018-11-27

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_第1頁
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_第2頁
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_第3頁
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_第4頁
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_第5頁
資源描述:

《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茯苓在方劑配伍中意義淺析【摘要】  茯苓為中醫(yī)臨床常用之藥物,被廣泛應用于諸多方劑中,其與不同藥物配伍,作用與應用各異。筆者從滲利痰濁、利水滲濕、寧心安神、利濕健脾等方面闡述茯苓在方劑中的配伍意義,以期對茯苓臨床應用有所啟發(fā)。【關鍵詞】茯苓;方劑;配伍意義 茯苓,味甘,平,性溫,入心、脾、肺經。具有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有利尿、降低血糖、預防消化性潰瘍、抑菌等作用。本品臨床配伍得當,應用頗廣,《本經》載其:“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2、”。茲將茯苓在方劑中的配伍意義淺析如下?! ?滲利痰濁  茯苓,味甘,平,入肺經,《本草正》謂其為“治痰之本”。二陳湯出自《和劑局方》,由茯苓配伍半夏、陳皮、炙甘草等組成,為“治痰之總劑”,方中半夏辛熱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二藥合用則濕去則痰無由以生,正所謂治病必求其本;陳皮辛溫能利氣,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則土足以制濕,利氣則痰無所滯留,益脾治其本,利氣治其標也,正合古人“治痰先治氣”之意,故臨床實踐中只要抓住痰濕阻滯為主的主要病機,都可運用二陳湯為主進行治療,可獲較好療效。半夏厚樸湯始見于《金匱要略》,

3、由茯苓配伍半夏、厚樸、蘇葉等組成,方中蘇葉宣氣開郁;茯苓滲利痰濁;半夏除痰降逆;生姜化痰散逆;厚樸解結氣。全方共奏化痰降氣、開郁散結之功,用于治療痰飲、嘔吐、腹脹、水腫等證。苓桂術甘湯出自《金匱要略》,方中茯苓為君,健脾祛濕,治痰飲,滲水道;桂枝通陽氣,和營衛(wèi),開經絡,痰濕得溫則行;白術佐茯苓燥濕化痰;甘草輔助桂枝辛甘發(fā)散,益土制水,且佐茯苓下氣除滿;黃連燥濕益心;丹參、川芎活血化淤,使血脈暢通。從苓桂術甘湯的組成來看,其氣輕清以通其陽,使上焦陽氣得通,則痰淤得化,共奏溫陽利水、祛淤化痰通絡之效?! ?利水

4、滲濕  《用藥心法》曰:“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仲景《傷寒論》所載五苓散,由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組成。方中重用澤瀉,直達膀胱以滲濕利水,輔以茯苓、豬苓之淡滲,茯苓、豬苓二藥相須為用,效果更著,以增強利水逐飲之功,佐以白術健脾以助運化水濕之功,更佐桂枝溫化膀胱之氣。故全方當急利其小便,兼以化氣解表,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臨床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溢所致的水腫、泄瀉、黃疸、痰飲膨脹之病證。茯苓四逆湯由四逆湯加人參、茯苓組成,《傷寒論》第69條云:“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

5、苓四逆湯主之”,這是仲景論述該方的唯一原文。方中茯苓利水滲濕,人參救陰補津,附子、干姜回陽救逆,正針對發(fā)汗或下之后,陰陽兩虛,水濕上泛之病機,配伍縝密,絲絲入扣,共成回陽、救陰、利水三顧之劑。  3寧心安神  《藥性論》曰茯苓:“善安心神”,《日華子本草》謂其:“補五勞七傷,……,開心益智,止健忘”。酸棗仁湯出自《金匱要略》,其中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本方藥性上運用五行相合之機理,五味藥物各顯一性,茯苓甘淡,酸棗仁平,川芎辛散,知母味苦咸,甘草甘潤,以酸收和辛散之品為主,兼以甘平配伍而成,體

6、現了《內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治療原則,從而達到養(yǎng)肝安神,以收斂心氣之目的。本方所治雖曰虛勞,然而治法上卻采取了通補并用的法則:酸棗仁酸補陰血;川芎辛補以通肝調營;知母崇陰水以制火;茯苓利陽水以平陰;甘草甘補防疏泄過急。諸藥合用養(yǎng)血安神,清熱除煩,火清而神靜,故為治虛勞肝極之神方?!稘健分袣w脾湯由白術、茯苓、黃芪、人參、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等10味藥組成,方中茯苓配伍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功效倍增,助人參補氣、生血、養(yǎng)心益脾之功,輔黃芪、白術、甘草、姜棗益氣補脾之效,增當歸、

7、龍眼肉養(yǎng)血補益心脾之力,故本方為養(yǎng)心益脾并進之方,亦即益氣與養(yǎng)血相融之劑?! ?利濕健脾  《傷寒明理論》曰茯苓:“滲水緩脾”。古有脾為“生痰之源”,治痰必須理脾,則能杜絕生痰之源,《醫(yī)方考》所載之六君子湯充分體現了此治法。六君子湯中茯苓利濕健脾,配位黨參、白術之健脾益氣,三藥合用取參術之健脾補氣之長,合茯苓之淡滲利濕之長而有健脾補中之功,另陳皮、半夏理氣除濕化痰,故全方既能扶正固本,又能化痰濕,共奏補脾氣,化痰濕,扶脾治本兼化痰濕之功。溫膽湯首見于唐·孫思邈《千金方》,方中法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為主藥;

8、陳皮芳香醒脾,利氣化痰;茯苓淡能滲濕,甘能補脾,合甘草共奏和中之效,又助半夏、陳皮化痰之力;枳實破氣消積,除三焦壅滯,竹茹清胃滌痰開郁,此二藥偏寒,清膽胃之熱,降肝膽之逆。全方組方嚴謹,相輔相成,而共奏降逆化痰、調和膽胃之效。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