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航空工程力學大師:林同驊》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航空及工程力學大師:林同驊福清地靈人杰,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古往今來,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人物。祖籍我市東瀚鎮(zhèn)東瀚村北窗自然村的林同驊、林同炎、林同驥,就是這些人物中的佼佼者,被人譽為“兄弟三院士”。其中,林同驊現(xiàn)為美國土木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林同炎生前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林同驥生前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學部學部委員(后改為院士)。他們的輝煌業(yè)績不但載入了共和國的史冊,成為一代大師,還名揚海外,成為共仰的豐碑。三兄弟的子孫后代,亦取得非凡成就,他們或專家,或某學科帶頭人、或某領域突出者,不僅為國家贏得了崇高榮譽,也
2、成為百萬玉融兒女的驕傲。林氏世家被世人稱為“科技之家”。有關他們的突出成就待資料周詳后另行介紹。由于林同驊、林同炎、林同驥三兄弟長期在外學習并從事科學研究,關于他們的奮斗歷程,以及所取得的輝煌業(yè)績,令鄉(xiāng)親們所鮮知。作者試圖從手頭所掌握的部分資料寫成該文,以饗讀者。林同驊,1911年5月26日出生。翌年,隨時任重慶電報局局長的祖父林福熙遷往福州。1914年隨父親林若卿移居北京。幼年時由父親、叔伯教《四書》、《五經》、《左傳》。1924年就讀于北京匯文中學,4年后畢業(yè)。當時燕京大學移新校址,匯文畢業(yè)生可免考升入燕大,林同驊遂隨同學們一起升入燕大,主修物理。一年后,其父以燕大畢業(yè)
3、后覓職無把握,而交通大學畢業(yè)后即由鐵道部分配,囑林同驊轉考交通大學唐山學院。1929年,林同驊入校學習,攻讀土木工程系。不久,父因病失業(yè),他靠兄弟、叔伯接濟,方完成學業(yè)。由于交通大學各院校第一名畢業(yè)生可到美國深造,林同驊發(fā)奮學習,在唐山學院,每學期成績在全年級均居第一。不想由于種種原因,到美留學事宜被停辦。1933年,電機系教授朱物華告訴林同驊本年度招收留美公費生,叫林同驊報考。因林同驊成績名列全班前四名,故被保送到南京參考。不久,林同驊到山東水利訓練班教書。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自己已由清華大學錄取,并派往美國學習飛機機架設計制造。得此航空救國的喜訊后,林同驊十分興奮。出國前
4、,他在杭州筧橋航空學校附屬工廠見習。見習5個月后,他到南京飛機修理廠及上海海軍飛機廠各見習數(shù)周。當時,恩師錢昌祚認為他應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于是,林同驊于1934年5月赴校,并見到了在柏利克利加州大學任教的堂兄,后來成為我國著名學者、莎士比亞研究權威的林同濟。林同驊在該校不攻讀博士學位,而以兩年時間攻讀關于設計制造的課程,余一年時間到美國各飛機廠實習,以便理論能與實踐學識相結合。1935年,林同驊到密歇根大學學習,1936年在麻省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37年,林同驊抱著航空救國的理想毅然回到祖國,先在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究所從事研究及教學工作。因當時日本侵略華
5、北,他隨研究所遷南昌,又遷成都。不久后,林同驊到第二飛機制造廠工作。抗戰(zhàn)時期,因需要飛機甚切,林同驊和同事用南昌運來的材料零件,仿造出蘇式E—16型驅逐機20架、訓練機30架。1939年,林同驊結婚后,由重慶到昆明返清華大學從事教研工作,先后任講師、教授。當時,因日本侵華日急,林同驊又回飛機廠繼續(xù)仿造飛機,以助抗戰(zhàn),不久升任工務處處長。為抗戰(zhàn)需要,國家成立了新飛機試造室,直屬工務處,由工務處主持設計試造,試造室主任便是林同驊。成員之一有他的弟弟林同驥。1944年,試造成功的飛機運往重慶試飛,試飛的有林同驊本人和志愿上機者林同驥。1944年8月18日,林同驊和同事駕機由重慶飛
6、往成都,完成新機的處女航。該機的機身機翼均用木料制造,毛重4.6噸,可搭乘10人(包括駕駛員2人),航程1600公里,飛行高度4500米。此機為我國自行設計制造試飛成功的首架運輸機,被定名為“C1010運輸機”。現(xiàn)在,北京中國航空博物館已為該機制成1:1模型進行陳列,以展示我國在1944年飛機制造的歷史水平。.---抗戰(zhàn)即將勝利時,為了發(fā)展航天工業(yè),國家設立了工業(yè)局。林同驊率領飛機設計組一行20余人赴美國麥克唐納公司學習噴射機設計。后因該公司索價昂貴,1947年移往英國落斯脫公司設計我國第一架噴汽機??上б驗槿狈涃M,于1949年停止了設計。1949年,林同驊由英國轉赴美國
7、底特律大學任副教授。林同驊一邊工作,一邊攻讀博士學位。1953年,林同驊讀畢博士學位時已經42歲,次年升任為教授。1955年受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之聘,任工學院教授,同時在飛機公司及直升機公司當顧問。1951年起,致力于復晶體塑性理論的研究,創(chuàng)立了“復晶體的應力應變關系理論”。該理論適合各項物理力學條件,并符合試驗結果,得到前蘇聯(lián)、日本、捷克塑性力學學者的一致肯定和贊揚。1968年,林同驊發(fā)現(xiàn)自己研究的理論也可應用于研究金屬疲勞裂縫萌芽上,這在冶金力學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林同驊用微觀力學解釋了裂縫萌芽在顯微鏡下照出的許多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