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

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

ID:32273107

大?。?.87 MB

頁數(shù):93頁

時間:2019-02-02

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_第1頁
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_第2頁
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_第3頁
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_第4頁
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_第5頁
資源描述:

《從語用角度看英漢歧義現(xiàn)象對比和翻譯》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摘要歧義是語言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觸發(fā)和消除歧義的因素可歸結為語言內部因素(語音,語法,語義)和語言外部因素(語用)。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歧義是一個重大突破,趙元任,朱德熙,呂叔湘最早提出漢語歧義分化的依據(jù)。西方歧義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的思辯思想。但語用歧義這一范疇展開研究是自上世紀70年代起。英漢語言結構盡管有不同規(guī)則的制約,詞語及其組合有各自的內涵和聯(lián)想意義,但都需要在運用中與相關條件結合,即通過語境的控制才能解釋歧義,完成言語交際。本文即從語境出發(fā)來研究歧義。本論文在傳統(tǒng)靜態(tài)歧義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擴大到動態(tài)語用過程中產生的歧義,因為動

2、態(tài)里面的歧義有時候靜態(tài)是無法解釋的,靜態(tài)里的歧義在動態(tài)里不一定就有歧義。擴大到動態(tài)里面研究歧義,就包括語用研究的各個方面都可能產生歧義:指示語歧義,間接言語行為歧義,話語含意歧義,預設歧義,語境歧義。由于認知的共性,英漢語用過程產生的歧義可能是相通的。但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源語語用歧義有時卻難以理解,這又涉及民族文化心理,就是深層的原因。歧義有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的作用。本文著重積極方面就是因為要強調歧義的語用功能。在英漢互譯中,歧義式的翻譯是一個難點。翻譯可以消除歧義,本身也可能產生歧義。對于一些日常對話、文學作品以及廣告中的歧義現(xiàn)

3、象,我們盡量從語用角度來解讀并翻譯,因為這些歧義往往是作者為了達到某種藝術效果而設計的修辭手段,如比喻、雙關等,其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語言上的歧義。它們常常是說話者的蓄意安排,通過多種語言手段在語音、詞匯、句法等層次上反映出來,利用語言細微的差別,達到耐入尋味、或出其不意的效果。對于原作的語用意義的的傳達及其在譯作中的得失問題,翻譯任務是保證和促進原作者和譯文讀者的交際成功。從語用角度談翻譯涉及語言的交際功能,類似奈達(Nida)所說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為此,翻譯可以采取各種策略(直譯,意譯,注釋,替

4、換,變通等)以幫助譯文讀者找到原文語境與譯文的最佳關聯(lián),達到交際效果。論文對于歧義的語用過程的研究,旨在證明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用歧義上的相通性,盡管存在文化差異。因此,歧義的語用分析可以有助于英漢互譯實踐,歧義不僅可澤,而且可譯的好。墨Q籩紐!業(yè)!型她竺塑塑蜓!竺絲緞坦!麴艘唑曼型堂生關鍵字:蝮義,語籍,語霜躞義,語筏,英語張漢語ABSTRACTAsauniversallinguisticphenomenon,ambiguityisinvolvedineachlayeroflinguistics.Thewaystoproduceandeli

5、minateambiguitycanbecategorizedintointra-lingualones(phonology,grammar.semantics),andextra—lingualones(pragmatics).AmbiguityisabreakthroughforthestudiesofChinesegrammar.ItisprimarilyZhaoYuanren,ZhuDexi,andLuShuxiangwhohaveproposedhowtodisambic§uateinChina.IntheWest,ambigu

6、itycanbetracedbacktothesophismofancientGreekphilosophy.Butthecategoryofpragmaticambiguitywasnotexploreduntilthe1970s.EnglishandChinesearegovernedbydifferentrulesandwords。andtheircollocationsareconfinedindifferentdenotationsandconnotationsbutbothlanguagesinterpretambiguity

7、incontextswhicharesharedbytheparticipantsofcommunication.Theexplorationofthisthesisstartsfromthisstandpoint--context.Basedonthetraditionalstaticstudiesonambigu嘶thisthesisexpoundsdynamicpragmaticambiguityatgreatlength。Ambiguitiescausedbylanguagestructurelikephonologicalamb

8、iguity,syntacticambtguityandsemanticambiguitywillbeusedoreliminatedatthepragmaticlevel.Ontheothe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