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生活哲學-第三單元-學生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2014-哲學-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精神一、選擇題:1.(2014安徽卷?9)英國科學家波普爾說:“如果我們過于爽快的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fā)掘不了我們多么接近正確?!边@句話告訴我們①辯證否定是事物之間的相互否定②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④真理是主觀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4安徽卷?10)20世紀30年代,喜旱蓮子草(革命草)作為飼料被引入我國。后來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種類以及以這些植物為食的魚類迅速減少、水土嚴重污染,蚊蟲大量滋生等諸多問題。這表明①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
2、的②事物之間聯系具體多樣性③事物聯系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④事物聯系都有“人化”特點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圖12漫畫《聞過則改》告訴我們應A創(chuàng)新思維,突破陳規(guī)與陋習B抓住時機,促使問題的解決C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質D統(tǒng)籌兼顧,抓住事物的關鍵4.當前職業(yè)教育處于“進口”“出口”冰火兩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學生受“高職院校不是大學”的觀念等因素影響而不愿報考,導致職校生源萎縮;一方面,職校生在就業(yè)市場成為“香餑餑”,企業(yè)高薪難覓技師,這就為扭轉職業(yè)教育的尷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蘊涵的哲理是A.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推動事物發(fā)展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發(fā)生了相互轉化
3、C.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不起作用D.正確的價值觀可消除價值判斷的差異和沖突5.霧,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氣中懸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煙、塵等微顆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霧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對濕度、邊界特征、日變化等方面有區(qū)別。據此,以下判斷正確的是A.霧與霾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B.對霧與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學不關注作為自然現象的霧與霾D.霧與霾定義的差異決定了二者本質的區(qū)別6.“沙畫瓶”是一種源自中東地區(qū)的藝術品。它是將死海海底的彩礦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組成沙漠、駱駝等形狀。一位中國女孩受此啟
4、發(fā),用來自海南的巖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來的稀有材料,并將五彩斑斕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國文字相結合,打造出“中國文化遺產系列”、“古詩詞系列”等“沙畫瓶”,受到極大的歡迎。材料表明82014-哲學-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①人為事物的聯系具有主觀性②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借鑒有助于文化創(chuàng)新③在實踐中可以建立人為事物的聯系④文化創(chuàng)新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我們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濃厚的東西,去講真實的中國故事;同時,也要尋求與世界的共鳴,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這體現了A.文化是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B.
5、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漸融合D.文化交流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8.步入大數據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數據的存儲問題。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時訪問的“熱數據”,最好用閃存;而那些即時性不強,人們又經常使用的“溫數據”則應保存在磁盤里;用于長期存檔的“冷數據”就適合用專用磁帶記錄。材料體現的哲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C.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D.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9.習近平主席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指出:“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
6、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睆倪@段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①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③文化支配人們的交往行為④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基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先試點后推廣”是我國推進改革的一個成功做法。一項改革特別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試點探索,取得經驗、達成共識后,再把試點的經驗和做法推廣開來,這樣的改革比較穩(wěn)當?!跋仍圏c后推廣”的辯證法依據是①矛盾的個性與共性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②矛盾的共性寓于個性之中③矛盾的個性表現共性并優(yōu)于共性④矛盾的個性在事物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A.①②B.①④
7、C.②③D.③④11.自2010年起,我國北方某研究所科學分析重度鹽堿荒地的特性,利用脫硫石膏、化學改良劑改良鹽堿荒地,在種植中選用耐鹽品種,應用地膜覆蓋、膜下滴灌、壟溝種植等技術。經過三年努力,鹽堿荒地變成了良田,玉米畝產(1畝≈0.067公頃)達到689.7千克,創(chuàng)造了鹽堿地改造的奇跡。鹽堿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①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②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③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源于人對自然的認識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的解決取決于人的實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4-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