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議采訪災難報道和人文關懷》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淺議采訪災難報道和人文關懷[摘要]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襲來,不僅讓很多人流離失所,飽受苦難,還讓更多的人不知所措。災難突降,也是媒體報道的熱點與重點??墒窃诓稍L災難報道中,該如何把握“度”?過分渲染血腥、殘忍、用文字再一次來撕碎受災群眾的心,媒體的責任不該如此。災難報道的是否科學,關系著政府相關部門處理危機,穩(wěn)定民心,維護國家形象等方面。學會處理采訪災難報道,引導正確輿論方向,也是媒體成長過程中需要補上的一課。[關鍵詞]人文關懷;災難報道;媒體的成長一、災難報道中媒體的應急反應從2003年開始,災難報道就開始漸人公眾視野。200
2、3年的非典、2005年吉化爆炸污染松花江、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近年來,一系列公共突發(fā)事件也讓媒體有些措手不及。該怎么報?成為了更多媒體冷靜后最想解開的問題。1.快捷、反應迅速。作為新聞報道,第一時間做出反映是最基本的要求。從這些公共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媒體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媒體對于突發(fā)事件,做出的第一反應是越來越迅速。2?客觀、真實。新聞報道的標準就是客觀真實地反應人物、事件。任何夸大或縮小、隱瞞的方式都是不正確的。在災難剛發(fā)生時,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容易陷入幾個誤區(qū)。第一,容易延誤報道最快最佳的時間。因為
3、在災難發(fā)生時,還在猶豫如何進行報道。而此時因為沒有正確的輿論引導,也沒有及時公布客觀真實的事實,造成謠言四起,影響群眾對真實事件的判斷。第二,以惡性程度來判斷新聞價值。在一些媒體中,判斷新聞的價值角度。變成以傷亡人數來判斷新聞價值。認為沒有傷亡的突發(fā)事件,就是"小事”。第三,夸大突發(fā)事件的真實性。將鏡頭重點放在災難造成的后果上。尤其是對死亡和恐懼的報道上。機械地套用慣有的災難報道模式,沒有將群眾真正關心地為什么會發(fā)生災難、災難還會不會有持續(xù)、救援工作作為報道重點,二、媒體的責任不僅是報道對于廣大媒體來說,一旦有了突發(fā)性的災難實
4、踐發(fā)生,媒體的責任不僅僅是報道,還應擔負起災后心理疏導,緩解災后帶給人們的傷害的撫慰作用,因此說,人文關懷是新聞媒體不可缺少的一種情懷。1?如實客觀地報道災難帶來的后果。作為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夸大事實,不歪曲事實。作為重大災難現場采訪、報道更需要堅守這一底線。記者到現場采訪最大的阻撓,恐怕是當地的保護主義。個別有關部門在發(fā)生災難后,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會用各種方式阻止記者釆訪或故意將嚴重程度說得很輕,隱瞞客觀事實。這就需要在報道一線的記者具有甄別能力,同時具備強烈的敬業(yè)精神,突破重圍,揭開事實真相。2?在災難報
5、道中自覺承擔起主流輿論引導作用。媒體在災難報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災難事件因為來勢迅猛,出乎意料地到來。這一瞬間造成的毀滅性傷害,對人們內心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媒體在報道中不僅要如實報道。更需要在報道中自覺承擔起主流輿論引導作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不是夸大事實,渲染災難的危害。從而是客觀如實反應狀況,這個時候茫然的市民更渴望知道權威部門的聲音,知道災難發(fā)生后如何救援、政府及有關部門如何幫助能重建家園。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媒體的作用,更多的是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能在最脆弱的時候,給百姓及時吃一顆定心丸。主流渠道獲取的信息,也
6、是這個時候公眾最渴望聽得到的聲音。及時發(fā)布,消息權威,如果這兩點有失誤,社會上就會謠言四起。人心惶惶,會對救災大局產生不利影響。3?在大災面前彰顯人文關懷。災難的悲痛是洗刷不掉的,帶來的傷害也是無法彌補的。但在災難過后,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會彰顯出光芒,溫暖人心,照亮前進的方向。溫暖的世間真情,一瞬間進發(fā)出的善的人性,都是人文關懷的重點。關心人、尊重生命、不放棄希望、永遠心存美好?!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的感人場面,"草根”志愿者的忘我,大災面前的親情愛情……都是新聞媒體該挖掘的新聞題材。三、災難報道中媒體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1?選
7、取的“個體人”要具有典型性。新聞報道離不開“人”,事件的主體也是“人”。同樣,在災難報道中,媒體更需要注意如何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就更值得研究。災難報道中最常見的就是采訪當事人的感受。采訪當事者,可以還原當時災難的場景,更好地了解當時發(fā)生災難一瞬的場景。更豐富稿件質量。可一些當事人或因為剛經歷過大災難,自己驚魂未定;或失去親人,悲痛欲絕。這個時候如何記者再沖上去,話筒遞上,采訪本打開,直問“你有何感想?”搶奪新聞資源的同時,有些不近人情。無論新聞有多急。都要給當事者和傷者逝者親人一個心理安撫期。所謂地人文關懷,更多地給予人的
8、尊重。其實,如果我們記者換一種姿態(tài)去釆訪。那么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比如采訪災難中的逝者的親屬,可以通過采訪他們現在的生活,既能讓讀者或觀眾了解到他們的近況,以及災后的最新狀況,還可以透過他們的言行。同樣體會到失去親人的痛楚。尊重生命、尊重每一個人,也同樣是記者的職業(yè)操守。為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