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廉藺列傳 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喔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铺诹H藺相如列傳《史記》學習目標知識目標: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堅持識記、積累文言常用詞,繼續(xù)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能力目標:體會課文善于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手法,借鑒寫法。情感目標:領(lǐng)會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于改過的精神?!妒酚洝?--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
2、體裁。列傳,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跡,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列傳中的一篇代表作。3.《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鮮明,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能寫出《史記》這樣偉大的作品,是因為:①家學淵源。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廣博。父親死了三年,司馬遷繼承其業(yè),在“金匾石室”(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資料;②廣泛游覽,實地考察;③艱難發(fā)憤。武帝天漢三年(前98),李陵孤軍入匈奴,敗降,而司馬遷極言李陵降敵出于無奈,因而觸怒漢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司馬遷發(fā)憤著《史記》,也發(fā)泄了他對漢朝
3、的仇恨?!妒酚洝?--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理清課文脈絡本文寫了多少個故事?以()為主,以()為賓,突出()的性格1—2節(jié):廉藺簡介3—13節(jié):完璧歸趙。14—16節(jié):澠池相會。17—21節(jié):廉藺交歡(負荊請罪)講讀第一部分自讀第1—2段。以勇氣聞于諸侯以,憑借。開頭簡介廉、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異,為二人矛盾伏筆。澠池戰(zhàn)國七雄,秦國最強。對付楚國,無暇顧趙本課的故事發(fā)生在:秦的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耽耽,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斗爭取得勝利的客觀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斗爭也是
4、非常重要的。背景介紹研讀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講讀第二部分第一層(3—5段)1.自讀3—5段。2.講解第3段①“愿以十五城請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現(xiàn)在的“愿意”。②“徒見欺”,見,被、受,被動句式。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币馑际牵褐饕鉀]有拿定,(想)尋求一個可以出使答復秦國的人,(但)沒有找到?!叭丝墒箞笄卣摺奔础翱墒箞笄刂恕保ㄕZ后置句。④關(guān)于和氏壁的來歷(請見《韓非子·和氏》)⑤這一段是故事的開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趙王左右為難,為藺相如出場作鋪墊。思考:“計未定”和“求人,未得”于相如的出場有什么作用?予璧?不予?君臣舉棋不定1.反映趙弱秦
5、強的現(xiàn)實2.為藺出場埋下伏筆(舉國無人、一使難求/不同凡響)思考:藺相如是通過繆賢的介紹出場,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宦者令繆賢說了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話,體現(xiàn)了藺相如的性格:見識卓越,膽量超人,有智謀。這一插敘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有烘托、鋪墊的作用。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第4-5段)①“竊計欲亡走燕”、“竊以為其人勇士”。竊,用在對話或書信中表示謙恭之詞,意思是“我私下”?!巴觥?、“走”同義詞,都作“逃”講。②臣請完壁歸趙請,意思有二:一是敬辭,表示請您(做某事)二是謙詞,請您允許我(做某事)這里作第二種解釋。(按1989年高考題第12題考了“請”字的兩種不同用法,
6、請予注意。下文還有“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壁有暇,請指示王”,這兩句的“請”的用法,請注意區(qū)分。)③而君幸于趙王則幸得脫矣大王亦幸赦臣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⑤“王必無人”“負”是使動用法。課文注釋為“一定,實在”。寵幸僥幸是被動句,被趙王寵幸。1、藺相如出使前初顯膽識:“寧許以負秦曲”。2、藺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講讀第二部分第三層(第6-9段)秦國不合禮數(shù)有三:章臺不是接見外臣的場所;美人不是禮待外臣的人員;“左右皆呼萬歲”,左右侍從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禮節(jié)。3、藺相如發(fā)現(xiàn)秦王“無意償城”后怎么辦?4、秦王“以詐佯為予趙城”后,藺相如
7、又如何對策?設(shè)計智取:璧有瑕,請指示王。說理斗爭: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衛(wèi):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首先,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shè)九賓禮;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趙國。講讀第二部分第三層(10—13段)未嘗有堅明約束著也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畢禮而歸之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講讀第二部分第三層(10—13段)未嘗有堅明約束著也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畢禮而歸之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使動用法,使堅決明確古今異義:信約、條約被動古今異義:得到懲處動詞:論罪使動古今異義:以之為狀語后置講讀
8、第二部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