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轉載▼)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yè)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把天才培養(yǎng)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有,連補償?shù)臋C會也沒有,所以我們只有把這個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這幾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農(nóng)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
2、,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二.別錯過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發(fā)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如果在發(fā)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1、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比如:★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镏刃蛞?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薄镎Z言發(fā)展關鍵期(3—6歲)?!锵胂窳Πl(fā)展關鍵期(2—8歲)?!镂幕舾衅冢?—10歲)
3、: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铼毩㈥P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2、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規(guī)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
4、愛20%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初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3.給家長的“10條建議"1、(說給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孩子讀初中之后,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合掳嗟穆窇撌腔丶业穆?。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據(jù)研究機構調(diào)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yǎng)
5、,較高的學業(yè)成績,很少出現(xiàn)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2、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
6、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正常的人”?!耙恢皇帧?、“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yǎng)“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6、不能當眾教育孩子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8、在孩子面前多
7、夸老師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