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與翰林

翰林院與翰林

ID:37991715

大?。?9.00 KB

頁數:4頁

時間:2019-05-23

翰林院與翰林_第1頁
翰林院與翰林_第2頁
翰林院與翰林_第3頁
翰林院與翰林_第4頁
資源描述:

《翰林院與翰林》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翰林院與翰林作者:邸永君?  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著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盡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動,但性質卻無大變化,直至伴隨著傳統時代的結束而壽終正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   『擦种菰戳髯儭   『擦?,即文翰之林,意猶文苑。以其名官,則始于唐代。武德時,高祖設立由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翰林院,除文學之士外,醫(yī)卜、方伎、書畫、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選,以待詔于院,史稱“翰林初置,雜流并處”。玄宗時,遴選擅長文詞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翰林院因此逐漸演變?yōu)椴輸M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

2、翰林待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另建翰林學士院,將文學之士從雜流中分出,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從此,“職清地禁,雜流不入”。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職于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初置時,并無員額,后依中書舍人之例,置學士六人。憲宗時,擇其中資深者一人為承旨,以統領諸學士。憲宗以后,翰林學士承旨往往晉升為宰相?! ∷窝靥浦圃O學士院,也稱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充皇帝顧問,宰相多從翰林學士中遴選。此外,宋因唐制,另設專掌方術伎藝供奉之事的翰林院。明代是翰林院長足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將前代之翰林學士院正式定名為翰林院,而與雜流諸如方術伎藝等供奉之事脫離干系。掌制誥、史冊

3、、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明代將翰林院定為五品衙門,翰林官品秩甚低,卻被視為清貴之選。翰林若得進入文淵閣參與機密,則更是貴極人臣。  清因明制,設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從二品,是侍讀學士以下諸官之長,其他翰林官設置多因命制。而自康熙時起。掌院學士歷由殿閣大學士兼領,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而與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較多接近機會,多蒙優(yōu)待厚遇。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均由翰林官主持

4、,形成座師制度,文脈與人脈相互交織,使翰林影響延伸至各個領域。翰林在知識界享有崇高聲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力。翰林院制度不始于清代而以清代為最完備,資料最為豐富,機構最為龐大,品秩最為突兀,規(guī)模最為壯觀,是集歷代大成的產物?!   『擦峙c科舉制度    翰林院自出現便與科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發(fā)軔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選舉制度相結合的產物。此制盡管有其種種欠缺與不足,而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卻不失為一項較為公正的選材制度。科舉制度給無數棲身社會下層的民間士子帶來了出頭的希望,為其扶搖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階梯。歷代王朝統治者則藉此網羅到大批知識精

5、英,既提高了統治效能,鞏固了統治,也消弭了民間可能孕育的躁動與不滿,在延長王朝壽命、緩解統治危機等方面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诳婆e制的發(fā)展過程中,翰林院逐漸成為文化層次最高的官僚機構。自唐代創(chuàng)翰林學士草詔并應奉文字之責后,靠科舉而晉升者的比例逐漸增加。宋代,科舉制度與翰林院制度接軌。至明代,翰林院成為外朝官署,并規(guī)定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狀元授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編修(正七品);還創(chuàng)立庶吉士制度。所謂庶吉士,就是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以《尚書·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簡稱名之,在院學習三年后再試,合格者留院,稱留館,余者外委為他官。但因曾就學于翰林

6、院,世人對不能留館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視之。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廢丞相之后,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與丞相相類。大學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翰林院成為培育高級文官的搖籃和涵養(yǎng)高層次學者的場所?! ∏宕婆e,沿襲一甲進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進士則通過考選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稱為朝考。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親筆勾定,稱“欽點翰林”。為了防止冒濫現象,還在會試與殿試間增設復試,復試合格者方準參加殿試。另外,對已經躋身翰林者,創(chuàng)立大考制度加以監(jiān)督和激勵。制度之嚴格、措施之細密可見一斑?! ∏叭岁U述明清科舉制度,多囿于成說,只談秀才、舉人、進

7、士三級結構,以考中進士為科舉制度的終結。其實,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由進士館選而庶常,庶常而留館,加之清朝特創(chuàng)的翰林大考、考差,無不是科舉制度的延伸和發(fā)展,悄然又于三級結構之上又多出一個層次——翰林。所以明清科舉制度實為四級人才結構?! ∮捎陂L期施行科舉制度,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不少學術世家。而翰林院制度的完善,使學術世家無論從層次還是規(guī)模,都比以前任何朝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出現了大量“翰林世家”。清代最盛之翰林世家乃六世翰林之安徽桐城張氏。自康熙朝張英始,至來孫聰賢,共6代12人得入翰林,且代無間斷,誠為空前絕后之盛事。從時間方面考察,以張英得館選之康熙六年(1667年

8、)始,至聰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