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十七年散文戲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第四講十七年散文戲劇教學目的:了解本階段散文創(chuàng)作的概況,認識基本成績和教訓。一、散文從現(xiàn)代到當代的嬗變-----主體性逐步缺失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結構靈活,注意抒寫真實感受,境遇的文學體裁。它有兩個基本特點1:結構自由靈活,形散。2:真實。概念嬗變過程:在古代指除詩歌以外的一切文學作品。在現(xiàn)代主要有廣義和狹義兩個理解角度。狹義指“抒情性散文”,即以抒發(fā)感情為主的散體篇章。廣義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敘事性的散文,即包括藝術性散文、雜文和報告文學在內。兩種散文體式的發(fā)展狀況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為五四的個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個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美文、林語堂的小品
2、文。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銳,敘事性、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現(xiàn)為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興起。建國后,由于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和個性情感的表達受到貶抑。敘事性散文發(fā)展迅速,成為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現(xiàn)。敘事性散文(1)在建國后,50年代初,主要是紀實性的通訊、報告、特寫,從主題和題材上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描繪,一是朝鮮戰(zhàn)爭,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敘事散文的突出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為雜文的興起和回憶錄、史傳文學的繁榮。雜文和回憶錄A:建國前,雜文在國統(tǒng)區(qū),雜文作為對敵斗爭的一種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區(qū),特別是建國后,面對人民內部矛
3、盾,黨的文藝政策卻不允許和批判雜文寫作,丁玲《三八節(jié)有感》、王實味《野百合花》的被批判。在百花文學時期和60年代初,黨的兩次文藝政策調整,雜文兩度有限度的復興。三家村雜文B:回憶錄、史傳文學。這類創(chuàng)作是執(zhí)政黨的歷史性敘述。如《紅旗飄飄》(2)抒情性散文的兩次復興。抒情性散文也稱為“藝術散文”,即文學意義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藝術價值。但由于建國后重視敘事對歷史責任的承擔,忽視個性抒情,因而,這類散文普遍受貶抑,只是在文藝政策松動時才出現(xiàn)。如A:百花文學時期。56年作協(xié)明確將散文小品和特寫分開,承認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獨立品格。56年文藝界的一個好現(xiàn)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來。60年代散文創(chuàng)作
4、更加成熟B:60年代初,散文成為實體性概念,出現(xiàn)許多散文作家;散文風格形成,由早期簡單抒情轉向注意提升作品藝術水準;作品數(shù)量多。十七年當中稍微可說的,多進入了中學課本,象吳伯蕭《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冰心《小橘燈》,失之簡單,但情感真實。二、十七年散文成績和教訓:有成就:楊朔、秦牧、劉白羽等影響了一代代中學生的寫作模式的抒情性散文;(.——頌歌體散文)袁鷹,吳伯簫、曹靖華、冰心、郭風、何為、柯藍、魏鋼焰等中老作家的敘事性作品。吳伯蕭《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冰心《小橘燈》,雖失之簡單,但情感真實。“三家村”雜文、馬鐵丁的雜文,顯示了知識分子獨立精神;魏巍、菡子等歌頌志愿
5、軍的朝鮮戰(zhàn)地通訊。“三家村”: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刊物《前線》雜志開辟了一個專欄“三家村札記”,該專欄邀請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鄧拓、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寥沫沙三人合寫文章,每期一篇。他們以“吳南星”共同作筆名,在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間,共發(fā)表了60多篇文章。內容大多是以說古論今、談天說地的形式,談論思想修養(yǎng)、藝術欣賞等問題,或者亦會應讀者點題而作,有的批評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不良現(xiàn)象,對時弊有所諷喻。1966年這欄目被江青組織批判,作者受迫害,成為推倒北京市委,發(fā)動文革的突破口。馬鐵丁,是1950年代初期陳笑雨、張鐵夫、郭小川三人在《長江日報》、《
6、中國青年》等報刊發(fā)表“思想雜談”時合用的筆名。三人的合作,并無嚴格的分工,陳笑雨、郭小川常側重于關注文化、教育、藝術等類問題,張鐵夫因主管農業(yè)戰(zhàn)線的報道,故多在這方面落墨。1957年7月以后,三人工作有所變動,合作便告結束,而“馬鐵丁”則成為陳笑雨獨用的筆名。三、十七年散文審美特征:1、選材上表現(xiàn)為以“時代精神”為準則;劉白羽說:“我們是這個偉大時代的人,唱歌要唱我們人民的歌,要唱我們時代的歌,要唱我們人民與時代革命前進的歌?!保ā渡⑽膭?chuàng)作藝術談》)2、藝術構思上的“詩化”現(xiàn)象;楊朔:寫文章“總是拿它當詩一樣寫”。3、審美層次上的日趨簡單化。心理結構日趨單一,創(chuàng)作面貌單一化,“形
7、散而神不散”的推廣及模式化。十七年散文創(chuàng)作教訓:是政治、文化環(huán)境造成的時代局限:左的規(guī)范制約影響了作家思想自由發(fā)揮政治運動讓作家的精神個性消彌因而違背了散文表達真情實感的審美原則四、楊朔、秦牧、劉白羽三大散文家的散文——代表中國當代散文主流,“北楊南秦”在新時期受質疑:林非:在1986年發(fā)表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昨日和明日》,徹底否定了楊朔詩化散文,秦牧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創(chuàng)作模式。被認為開拓了散文研究的新思路1、楊朔散文:楊朔(1913-1968),五十年代著名散文家,詩化散文的代表.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