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文開題報告聶淼》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貴州師范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課題名稱鄉(xiāng)村民俗禮儀文化之喪葬禮儀文化研究——以織金縣牛場鎮(zhèn)部分漢族村寨為例學生姓名聶淼學號080407010081指導教師姓名張曉松博士、教授學院:國際旅游文化學院專業(yè):旅游管理級別:2008級開題報告內容要求:1、選題的理論、實際意義2、研究動態(tài)、見解3、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4、總體安排、進度計劃5、主要參考文獻1、選題的理論、實際意義(1)民俗禮儀是屮華悠悠五千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言傳身受、表演祭祀緬懷等多種方式來不斷地傳襲、弘揚著璀璨的屮華文明。其中,喪葬禮儀文化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其在人們心目中占據的是一
2、?種什么樣的地位,演繹的乂是怎樣的一種角色。五千年來的歷史變遷、社會更替的進程屮,喪葬禮儀時時存在、從未間斷,縱有變更碰撞、承傳交融,卻終不失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數千年來的歷史進程中,人生人死已然亙古不變,而正是這不變的現象成就了民俗文化的根基?;驗樽窇浌首?、緬懷先亡,或為祈求庇佑、以圖安寧,甚或為請神還愿、彰顯家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村落中,傳承保留、演繹著不同的民俗文化禮儀,喪葬禮儀自是源遠流長。(3)漢族作為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白漢朝以來,便傳承演繹著璀璨的華夏文明,時至今口,仍不失為華夏文明的代表。幾千年來
3、,漢族人民在喪葬禮制方血是這樣沿襲發(fā)展的?人生無常,面対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家庭背景中因常態(tài)終老、天災疾病、意外兇險事故等逝去的先廣,在喪葬禮儀方面會有什么樣的不同?再加上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宏觀環(huán)境影響,喪葬禮儀文化發(fā)展至今,究竟會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常態(tài)存在于漢族人民的牛活中?2、研究動態(tài)、見解(1)目前國內外存在的關于喪葬禮制禮儀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關于少數民族的,而這泱泱大漢民族,在喪葬禮儀文化研究方面,還未冇健全的、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尤其是深入老少邊窮地區(qū)的漢族喪葬禮儀文化研究,更是微乎其微,這在傳承和保護華夏文化層面上,可以說是一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2
4、)對漢族喪葬禮儀文化的研究,在于發(fā)現、理解-其文化內涵,同時去探索喪葬文化在當前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又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在繼續(xù)發(fā)揮其在漢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I佃思想經過了現代文明洗禮的漢族人民,乂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血對這一禮制的。這些和互之間的聯(lián)系及依存關系共同展示岀來的表象,人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去接近,從而深入了解認識,進而使之得以傳承和弘揚。(3)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對個別村泰的喪葬禮儀文化進行摸索,追索其在漫長歷史時期的發(fā)展道路、演變過程及方式,通過這樣的途徑來認識漢族喪葬文化在各個不同地區(qū)之間及與其他少數民族喪葬文化禮儀Z間的差異與共同Z處、了解其間可以
5、互融及共通的環(huán)節(jié),探索其間存在的微妙關系。(4)漢族喪葬禮儀文化作為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千百年來的演變過程中,能留存下來的是不是-其楷華部分,如果不是,那當怎樣去喚醒復蘇?如若是,乂當怎樣去繼續(xù)承傳保護?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大潮,高速發(fā)展的現代文明,對任何上古遺存下來的東西都具有強大的沖擊力,為此,在喪葬文化的承傳方血,怎樣去走出一條合理的道路?喪葬禮儀在其演繹的過程中,本多為一些表演、操作性的禮儀,那是否可以把其作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表演展現岀來?対這些問題的探討,即為木次鄉(xiāng)村民俗禮儀文化之喪葬禮儀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3、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通過對織金縣牛場鎮(zhèn)部分
6、村塞喪葬習俗進行深入的分析,與其他地區(qū)之間想比較,最終尋求喪葬習俗在農村的發(fā)展路徑,并推論其發(fā)展趨勢。針對這一民俗文化在不同社會背景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特殊性與共存性,探討其功能及:其在漢族人民生活中不容忽視也更不可消逝的地位。運用實地走訪調查、理論聯(lián)系實際、推理比較、參照對比的方法,盡可能多地采集硏究范圍內所需的相關資料,通過數據分析、邏輯推理得岀結論,概括喪葬禮儀文化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將要血臨的問題,并刈此探索相対合理的發(fā)展模式及發(fā)展道路,以達到對這一民俗禮儀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弘揚。4、總體安排、進度2011年9月15F1——2011年10H15R,撰寫開題報告,并對所
7、涉及理論知識進行資料采集及初步的完善整理。2011年10月15F1——2012年3月15F1,論文正文寫作。其間,寒假期間,對論文所涉及資料進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2012年3月份前寫出初稿,4月份完成二稿、三稿的修改與完善并進行畢業(yè)設計;。2012年新學期開始后,按相關吋間要求進行論文的答辯等事宜。5、主要參考文獻[1].文化的認同.胡曉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鄭曉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0指導教師意見:簽名:年月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