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王安憶與女性寫作》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長恨歌作者簡介王安憶,1954年在南京出生,祖籍福建同安,母親是作家茹志鵑,父親是劇作家王嘯平。1954年出生于南京,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創(chuàng)作至今。自1976年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發(fā)表有小說《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站》、《流逝》、《小鮑莊》、《叔叔的故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等短、中、長篇,約有400萬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學理論。小說虛構了一個美麗、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王琦瑤不幸的一生和悲劇的命運。她虛榮而又務實、精致而又凄涼,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很多人類共通的無奈,人活著就是一種艱辛,無處可逃,別無選擇。
2、同時,在更深層面上,小說可以說是通過一個女人的故事來表達一個城市的傳奇與命運,并寄寓了自己對這種滄桑嬗變的哀傷。小說中思考與開掘的“弄堂文化”是由歷史和傳統(tǒng)所造就的,同時也是每一個上海的平民所參與形成的。作者在思考“弄堂文化”與“城市命運”的同時,對于那些遠離時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女性們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在整部小說里,是有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間情懷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正是這種情緒,浸潤出作品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讓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回味深長?!堕L恨歌》概述四十年代,上海弄堂女兒王琦瑤,靠著美貌與內秀,在“上海小姐”的競選中脫穎
3、而出,成為受人矚目的“三小姐”。骨子里的不安分,讓她拒絕了對她一往情深的程先生而跟了一個有權勢的國民黨官僚,做了公寓里的金絲雀。上海解放后,大員遇難,王琦瑤經(jīng)歷短暫的外鄉(xiāng)避難后重回上海,在一條名為“平安里”的弄堂里隱藏身份,過著她的平凡日子。王琦瑤與幾個懷著與她同樣心情的人一起,平靜地度過了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社會改造和“文化大革命”的時代,中間經(jīng)歷了與幾個男子不成功的戀愛,并有了一個私生女兒?!拔母铩苯Y束后,已近中年的王琦瑤,成為女兒薇薇的時代里人們追慕和懷想舊時上海的依憑,舊時光好像要回來了,但她卻成了旁觀者。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
4、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shù),與女兒的男同學發(fā)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故事簡介故事的主角---王琦瑤王琦瑤的性格不是特別突出,甚至是“扁平”的,她內在和外在有兩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堅強與美麗。王琦瑤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過日子的情調”,“不是戲劇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著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瑤最貼心可人。王琦瑤的美是對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貼切的闡釋,縱有萬種風情、流光異彩,但是卻不是高不可攀的貴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點俗,卻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實。正是這種形象,使得王琦瑤在上海小姐的選美比賽中脫穎而出,成
5、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給她的美麗帶來了一次最輝煌的評價。然而美麗帶給她的并不全是寵愛和眷顧,同時還有殘酷與悲哀。當時代風云變幻,隨著時代變遷的還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顏,王琦瑤溫婉優(yōu)雅、氣質出眾地生活在藏污納垢的平安里,平靜地等待著心中所懷戀的昔日重來。然而當歷史進入七八十年代,那久違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來了的時候,雖說“美人遲暮”,歲月的流逝還是在她美麗的臉龐刻上了時光的腳步,在這場似曾相識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觀者。美麗變成了她永遠的夢。小說的主題1.日常與歷史小說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的描摹或者復制,而是展現(xiàn)一種日常狀態(tài)。
6、在《長恨歌》中,實際上是蘊含著王安憶個人對于“日常”與“歷史”的看法,她通過“日?!眮肀憩F(xiàn)“歷史”,表達出她的“日常歷史觀”。也就是說,“歷史”在《長恨歌》這部長篇小說里,并不是由時間構成的,而是被瑣細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這種日常的平凡瑣細構成了歷史的底子。小說的主題2.時尚與懷舊上海懷舊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一種文化時尚,然而王安憶的“懷舊”,其實與文化市場上的時尚大相徑庭,她將目光掠過洋場,從“外灘”轉向“里弄”,去描摹“芯子”里樸素安穩(wěn)的日常人生。懷舊并非作者的寫作目的。懷舊建立在對當前生活存在的缺憾感上,以對現(xiàn)在的稀釋和過
7、去的眷顧為體現(xiàn)。王安憶身為上海人,《長恨歌》可說是她為這座城市書寫的民間生態(tài)還原史,滲透著深刻的人文關懷。王琦瑤的一生遭際是城市滄海桑田的寫照,書中每一個人物也因不同的生存取向和價值觀念而具備了不同文化替代符的作用。懷舊不是為了耽溺,而是為了警醒;挽歌不是出于哀悲,而是出于探尋。小說的主題3.女人和城市王安憶坦言:“在那里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但事實上這個女人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其實是一個城市的故事。”王琦瑤這個角色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上海這座城市息息相關、血脈相連,她的一生也即上海40年文明進程與社會變遷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