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元曲知識(元雜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元曲知識(元雜劇)元曲簡介繼唐朝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zhuǎn);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zhàn)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我們在此對其予
2、以簡略介紹。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shù),小令帶過曲之別。我國古代音樂把調(diào)節(jié)器式叫保重宮調(diào)。曲的宮調(diào)出于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gòu)成七調(diào),宮聲的七調(diào)叫“宮”,其他的都調(diào),共得二十八宮調(diào)。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diào)、小石調(diào)、般涉調(diào)、商調(diào)、商角調(diào)、雙調(diào)、越調(diào)十二種。每一種宮調(diào)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于調(diào)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diào)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diào)等類;哀怨則有商調(diào)、越調(diào)等類。以調(diào)合情,容易感人?!泵恳粚m調(diào)都有不
3、同曲牌。套數(shù)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diào)的不同曲牌聯(lián)綴而成元曲四大家我國戲曲藝術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過程,到宋金時期漸趨成熟,元代雜劇興盛,成為我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八十余人,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雜劇創(chuàng)作成就,后人稱他們?yōu)椤霸拇蠹摇薄T拇蠹业恼f法,最早提到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他只提及四人的姓名,還沒有“四大家”的命名。到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才正式出現(xiàn)四大家的說法:“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對這
4、四位元代戲曲作家的評價和排列順序,也因人因時有不同的提法。如元代鐘嗣成在《錄鬼簿》中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名也稱關漢卿是“馳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卻推戴馬致遠,把關漢卿列為“可上可下之才”?,F(xiàn)在一般認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的說法比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痹s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1)結(jié)構(gòu):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
5、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于現(xiàn)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于現(xiàn)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jié),介紹人物。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diào)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凈、丑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6、;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3)劇本的構(gòu)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gòu)成。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diào)(樂調(diào))、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guī)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diào)的一套曲子,其宮調(diào)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順序都有慣例規(guī)定。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辟e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
7、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關漢卿喊冤我叫關漢卿,號己齋叟或一齋叟。生于1220年,1300年來到極樂世界開始了無憂無慮的天堂生活。但最近我到老家看了看,竟平添了不少心事,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首先是籍貫問題,許多書籍說法不一,有的說我是北京人,有的說我是河北人,有的干脆說籍貫不詳。其實我是解州大北街人。父親是皇帝的御醫(yī),母親生下我后,一直就在解州這個小城里生活,幼年時根本不知道父親長什么樣兒。7歲那年皇宮里派
8、人來解州將我母子二人接到北京,姐姐留了下來侍奉年邁的祖母。關漢卿逸事待我長大后就接了父親的班,仍是皇帝的“郎中”。但因我看不慣宮里的糜爛生活,所以抱病“下崗”,并開始結(jié)識文人梁進之、楊顯之、王實甫及善良的妓女珠簾秀等人。在此期間,留在老家解州鄉(xiāng)下的姐姐冤死故土,激發(fā)了我用筆為胞姐鳴冤的念頭,所以才寫出《六月雪》,后改為《感天動地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