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平度民俗文化.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飲食平度人素以谷類為主食。民國時期,貧窮人家,一般年景,農(nóng)忙時一日三餐,冬閑時兩餐。以高粱、地瓜(或瓜干)為主食,兼食雜糧。多磨成粉,做成餅子,或熬稀飯。也有用瓜干面烙餅、包包子的。遇上荒年,貧窮人家多用雜糧面或瓜干面拌上野菜、樹葉,做成菜團吃。也用野菜做渣(又名小豆腐)吃。至于細糧,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菜食主要是咸菜,富裕人家吃玉米餅子、饅頭、面條、包子、餃子。日常蔬菜有白菜、韭菜、蘿卜、胡蘿卜、菠菜、大蔥、黃瓜、茄子、芹菜、芫荽等;年節(jié)有雞魚肉。男人多嗜吸煙,官紳富商吸水煙,鄉(xiāng)民一般吸旱煙。民國時期,官場上及富人開始吸紙煙。酒有本地或自家釀造的地瓜酒、高粱酒,分白酒和黃酒兩類,一般人家在
2、節(jié)日或來客時才飲酒。自制大醬:面醬醮大蔥,這是平度人喜愛的吃法。面醬有好多種,其中以豆面、玉米面和麥子面混合做成的醬為上品。平度面醬咸中帶香,香中帶鮮,口感綿長,回味無窮。春季,是農(nóng)家人選擇做面醬的最佳時機,他們能用最平常的東西,做出甜香無比的面醬來。小豆腐:平度人叫“馇渣”,就是用野菜或擇下的菜葉子做成的半稀半稠的菜豆腐。野菜以苦菜、薺菜、芢青菜、麥蒿、掃帚菜、灰菜、七七菜、螞蚱菜、洋槐花、榆樹葉等為佳;家菜如蘿卜葉子、芥菜葉子、大白菜幫子、小白菜、鮮地瓜葉等都行。如今馇渣手藝遍及平度城鄉(xiāng),就是星級飯店也能點到這道菜。餃子:平度人稱餃子為“箍渣”。在當(dāng)?shù)赝琳Z中,把形容窮日子“吃糠咽菜”的話說
3、成“吃渣咽菜”,這里的“渣”,就是“馇”小豆腐用的野菜或菜葉子之類的“渣”。做小豆腐叫“馇渣”,那么,窮人家吃不起肉餃子,以“渣”為餡,把“渣”用面餅“箍”起來,這不是“箍渣”嗎?這樣,還要美其名曰“素餃子”。有道是“好吃不如餃子”,平度的“箍渣”,卻留下了窮苦老百姓長年累月食不果腹的辛酸記憶。如今,人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餃子也成了家常便飯了。刀切面:在平度也叫“面湯”,是一種既常見又普通的飯食,可以說家家會做,人人常吃。但做好不容易。其一,講究刀法,做工精細,刀切的面條細而均勻。其二,講究配料,除了兌水、堿外,還要加摻加食鹽、雞蛋等其它配料,并且配料比例因季節(jié)而異,做出的面條淡黃滑嫩
4、,韌而不斷。其三,煮時講究火候,火候適中煮成的面條“清而不爛”。面條出水后澆上用不同材質(zhì)做成的味道鮮美的鹵湯,吃起來別具風(fēng)味。千層餅:平度叫瓤子餅,是本地常見的一種家庭面食。其特點是層多且薄,柔而不韌,香中帶鮮,油而不膩,松軟可口。平度年畫平度宗家莊的木版年畫脫胎于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其創(chuàng)始人是清朝道光年[2]間平度西郊宗家莊村的宗有名。據(jù)《平度縣志》記載,民國時期,全村已有三十多戶開設(shè)年畫作坊,在省內(nèi)外享有聲譽。年畫的制作工藝頗為復(fù)雜,刻制木版年畫的木版多采用棠梨木,其木料質(zhì)地堅硬細膩。刻版前要先刻線板,即把年畫的墨線稿反貼在棠梨木上,把輪廓線部分刻掉,然后再按照線板的樣子和設(shè)計好的色彩刻
5、出數(shù)塊色版,這樣才能制成一整套的年畫版。當(dāng)然,年畫的內(nèi)容也很有講究。宗家莊木版年畫按用途可分為神供類和裝飾類,其題材形式多樣,大都和農(nóng)村房屋建筑密切結(jié)合。包括“三裁”、“窗頂”、“窗旁”、“財神”、“門神”、“灶碼”、“圍桌”、“美人條”、“站童子”、“毛方子”等。就內(nèi)容而言,主要表達勞動人民的意愿,多用寓意、夸張、象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以魚、鹿、鶴、喜鵲、梅花、石榴、蓮花等吉祥圖案與畫面中故事情節(jié)巧妙結(jié)合,如《喜慶有魚》、《喜上梅梢》,借以表達[4]人們除病消災(zāi)、吉祥如意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也有些是表現(xiàn)歷史故事和歷代英雄人物的,如《空城計》、《穆桂英掛帥》等。亦有神話傳說《天仙配》、《白蛇傳》
6、等。還有以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為內(nèi)容的,如《老鼠娶親》等?! ∧景婺戤嫷淖诩仪f木版年畫的特點是重用大紅大綠艷紫明黃,色彩鮮艷,強烈沉著;構(gòu)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夸張、粗獷、樸實;尤其是“線版”,以線條的流暢、工細、剛勁、挺拔的特點和風(fēng)格,在諸種木版年畫中獨樹一幟。近幾年,為保護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遺產(chǎn),平度市文化館、博物館及宗家莊村委深入發(fā)動群眾,搜集散落在民間的年畫刻版上千件。還專門成立了宗家莊木版年畫研究會,青島市民俗博物館還專門開設(shè)了“宗家莊木版年畫陳列室”。宗家莊木版年畫,這一植根于民間的藝術(shù)之花,正隨著時代發(fā)展煥發(fā)著蓬勃生機。柳腔“柳腔”,起源于平度與即墨、萊西交界的仁兆鎮(zhèn)沙窩村一帶,
7、廣泛流行于平度。它是當(dāng)?shù)亓餍械拿耖g小調(diào),經(jīng)敘述體的聯(lián)曲說唱,逐漸發(fā)展成為板唱式的戲曲,它是土生土長在平度民間的一種地方劇種。柳腔多系是反映民間家庭故事、男女愛情等題材,生活氣息濃厚,通俗易懂。悲劇、喜劇、鬧劇皆有,很受群眾歡迎,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稱。它的主要傳統(tǒng)劇目有“四大京”(東京、西經(jīng)、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火龍記、玉碑記、繡鞋記、金鐲記、鑰匙記、風(fēng)箏記、絲蘭記),以及《殺狗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