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生命與尊嚴的呼喚】 呼喚尊嚴作文.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生命與尊嚴的呼喚】呼喚尊嚴作文 2005年11月21日,在中國交響樂團2005―2006音樂季中國交響樂新作品專場音樂會上,隨著指揮家李心草一個果斷而強有力的收拍,交響合唱《金陵祭》在輝煌悲壯的和弦中結束,剎那間,北京音樂廳沸騰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歡呼聲充斥了整個音樂廳,許多人流著熱淚跑到作曲家金湘面前,向他表示由衷的祝賀和感謝――祝賀他又一部作品獲得成功,感謝他又為聽眾奉獻了一部杰作?! 榱藙?chuàng)作這部作品,作曲家專程去了南京,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憑吊了中華門、江東門等同胞遇難地,翻閱了各種史料。一頁頁血寫的歷史,
2、一幕幕血鑄的場景,強烈地震撼著他的心靈,使他在悲憤困惑中感受到陣陣煎熬,又在冷峻悟徹中得到絲絲升華。他在《金陵祭隨想》中寫道:“南京大屠殺事件,不僅是對人類文明最殘酷的浩劫,而且是一次人性的善與惡,人類生存與毀滅之間巨大的搏斗與較量……”,因此,作曲家懷著強烈的責任感,站在歷史的高度對這場人類的災難進行了重新的審視,跳出了純悲劇的藩籬,用音樂表達了他對社會、人類、生命、尊嚴等問題的思考?! ∪绾螌⑦@種感受、感悟、思考,通過有序的音響結構得到體現,是每一位作曲家面臨的重大課題。通過這部作品,我們可以在整體結構、多聲語言、配器及合唱的
3、寫作等方面,感受到作曲家的獨具匠心: 一、多維整體的結構方式 《金陵祭》體現了作曲家多維的結構方式:既不局限于傳統(tǒng)、現代音樂的時間維度,也不局限于西方、東方音樂的空間維度。將西方交響樂的展開邏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思維方式及當代音樂的一些發(fā)展手段等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結合,從而使得作品既嚴謹又靈活。具體說來這部作品的結構具有開放性、貫穿性和再現性等特點。 開放性的結構是金湘作品的一個重要的特征,這部作品也不例外,段落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都是停留在不完滿的終止上,并且直接進入下一個段落,是一種連續(xù)發(fā)展樂思的手法,這也是作曲家從
4、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得到的啟發(fā)而形成的創(chuàng)作思維方式,是在高層次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灤┬栽谶@部作品中得到非常靈活的應用,它不同于西方音樂中的動機貫穿手法,是一種更具靈活性和動力性的手法?! ∵@是作品的開始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是開始低音的小二度上行,隨之高音部的三個聲部平行小二度下行,與之形成逆行,而三個平行的聲部構成又是小二度加減五團這個結構的和弦是整部作品和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隨之的進行中,這個動機不斷進行小二度的上、下行模進。這個“小二度”就是整部作品的核心音程,在樂曲進行中經過原形、變形、緊縮、擴大、對比、多層
5、疊置等手法不斷出現,有時在人聲部分(如:《屠城》及《涅?》段落),有時在器樂部分(如:在《招魂》開始處,六只長笛彼此相隔小二度奏出的音塊,非常具有表現力)而且在樂曲發(fā)展的邏輯上也是以小二度進行為主,如:在進入合唱時,是降A調域,而在結束時則是非常明確的A大調,兩者又是相差小二度。在《序歌》中“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共出現三次,每次都是相差小二度,而且速度一次比一次快(Lento―An―dante-Allgrotte速度60―78―90),結構一次比一次緊湊,氣氛一次比一次緊張,好像不斷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個悲慘的日子!
6、再現性的原則體現在各個段落內部的發(fā)展中,如:《招魂》及《月光》都有再現性原則的體現,只不過用得更加靈活。另外,樂曲開始于“A”音,最后于A大三和弦,前后呼應使得作品更加統(tǒng)一,也是再現原則的具體體現?! ∶恳粋€段落的結構都非常富有創(chuàng)造性,非常靈活多樣。尤其是《序歌》的結構很有新鮮感,在一片呼號般的狂躁過后,四個聲部以同度齊唱的方式唱出歌詞(a部分),然后人聲分部一部分用念白錯落有序,一部分是長音襯托,加上樂隊的半音進行,低音弦樂器奏出了密集的音塊,形象地層現出一片混亂的場景(b部分)。隨后,a部分提高小二度再次出現,這次b部分提前出
7、現,而且速度加快,第三次出現時又提高了小二度,速度再次加快,而且更加緊湊……像這樣連續(xù)三次變化出現,且每次出現都是開始相同(略有變化),后面的材料進行較大變化,有些類似西方的變奏,但是又有不同。其實,這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一種發(fā)展手法,金湘教授為其命名“鳳擺尾”,是一種更靈活的發(fā)展手法。在實際應用中,他又吸收了西方變奏的手法并結合當代作曲技法進行了發(fā)展,增加了樂曲的立體感和交n向性。音樂結構中所需要的動力、內聚力、平衡力等通過疏密變換、對比統(tǒng)一來完成:由疏開始,逐漸到密,體現了音樂時值結構的彈性推動。經過三次這樣的過程,而且一次比一
8、次更緊,打破了樂曲的平衡,具有極大的張力,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作品的色彩布局更是明暗相間,疏密有序。如:在全曲結束前,合唱突然停止,只留下在第一小提琴高音震音背景下的管鐘、鐘琴及鋁板琴的聲音,好像是中國國畫中的“飛白”,極具感染力,也為隨后而來結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