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冀中坳陷中生代構造變形的轉換及油氣》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卷(Voiume)25,期(Number)2,總(SUM)89頁(Pages)113~119,2001,6(Jun.,2001)大地構造與成礦學GeotectonicaetMetaiiogenia冀中坳陷中生代構造變形的轉換及油氣楊明慧1,劉池陽2,楊斌誼2(1.石油大學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陜西西安710069)摘要:冀中坳陷中生代構造變形主要包括印支期古亞洲域的北西西向和燕山期環(huán)太平洋域的北東、北北東向壓性構造及其配套的北西向張性構造。前者主要是殘存的徐水—任丘古隆起帶,次要則
2、如留西—大王莊古隆起帶等;后者除了北東向的高陽—無極隆起帶以外,則以同向的斷裂構造為主。西界為太行山東伸展斷層,而東界為(古)馬西逆沖斷層和(古)里坦逆沖斷層以及(古)寧晉逆沖斷層、(古)新河逆沖斷層等構成疊瓦狀逆沖系統(tǒng)。古亞洲域向環(huán)太平洋域的轉換時期在中侏羅—早白堊世之間。中生代構造研究可以為冀中坳陷深層油氣提供潛山圈閉、下第三系披覆背斜圈閉和巖性圈閉等有利勘探目標。關鍵詞:構造變形;構造轉換;油氣勘探;中生代;冀中坳陷中圖分類號:P534.5;P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552(2001)02—113
3、—07華北地區(qū)是中國地質學的搖籃之一。近百年來,業(yè)已產生了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研究成果,如“燕山運動”[1927,翁文灝]和“地臺活化”[1965,陳國達]等。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華北地臺與典型的穩(wěn)定地臺相比存在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在燕山期發(fā)育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1957,王曰倫;1959,趙宗溥;1964,馬宗晉;1982,劉訓;1983,鮑亦岡,等;1998,和政軍,等;1999,朱大崗,等;2000,谷俐,等]。冀中坳陷位于渤海灣盆地的西部,面積28400km2,是一個中、新生代的多期次疊合改造盆地。大量鉆探和
4、地球物理資料揭示其新生代為受北東向扭張斷層控制的半地塹群,或稱地洼盆地,但目前對其中生代構造演化過程的認識仍較局限。本文依據(jù)新的勘探資料,并結合華北地區(qū)區(qū)域及深部地質研究成果,對此加以分析。結果表明,冀中坳陷在印支期發(fā)育北西西向壓性構造,在燕山期則轉換為北東、北東東向壓性構造;一些重要的北東、北東東向壓性構造在新生代發(fā)生負反轉,成為控制坳陷及凹陷發(fā)育的邊界正斷層。收稿日期:2000—11—05;改回日期:2001—02—18作者簡介:楊明慧(1962—)男,河南潢川人,博士后,副教授.現(xiàn)從事含油氣盆地構造與沉積學研究工
5、作.114大地構造與成礦學第25卷1區(qū)域地質構造演化研究表明,華北地區(qū)燕山期構造—巖漿序列及其成因機制為(1)軟流圈玄武質巖漿底侵于陸殼底部,并對陸殼加熱;(2)逆沖推覆使得陸殼縮短與加厚;(3)造山崩塌、陸殼抬升[2000,邵濟安,等]。構造表現(xiàn)則是由大興安嶺、太行山組成北東走向的、新生的環(huán)太平洋中生代構造—巖漿巖帶,橫跨在近東西走向的古亞洲域的不同構造單元之上[1998,任紀舜,等]。構造轉換時間在中侏羅世末[1994,趙越]和晚侏羅世末期[1998,任紀舜,等]持續(xù)進行,因此可能具幕式特點。華北地區(qū)在晚三疊世出現(xiàn)
6、東西分異的構造格局,東部在大面積隆升和差異升降的背景下,發(fā)育一套磨拉石建造。這些快速堆積的粗碎屑巖受同沉積斷層控制[1986,馬文璞,等;1989,徐志斌,等]。下侏羅統(tǒng)南大嶺組和窯坡組由下部的基性火山巖和上部的煤系地層組成(108~143m),受斷層控制。中侏羅統(tǒng)是一套火山—磨拉石建造,下部為沖積沉積,與下伏地層連續(xù)沉積;上部為中酸性凝灰質火山碎屑巖。晚侏羅世盆地沉積—構造的主要特征是:(1)晚侏羅世早期(約156~145Ma)快速堆積厚度大(1000~1600m)、粗碎屑巖比例大、非穩(wěn)定碎屑比例高的沉積物;(2)盆
7、地充填大多為單向極性,北厚南??;(3)在盆地的北或西北緣,發(fā)育斷面北傾的逆沖斷層或推覆構造,而盆地南或東南緣的邊界一般未受擾動[1998,和政軍,等];(4)上侏羅統(tǒng)火山巖成分減少,但火山物質普遍存在。從早、中侏羅世的溢流噴發(fā)相過渡到晚侏羅世的爆發(fā)相,反映了區(qū)域應力條件發(fā)生的顯著變化。2中生代構造變形及其轉換華北第四系覆蓋區(qū)受喜山期構造運動的強烈改造,使得中生代的構造形跡的識別更加困難,因此研究比較薄弱[1986,劉紹龍;1994,王毅,等;1997,宋建國,等;1998,宗國洪,等;1999,李洪革,等],而且基本上
8、未涉及到冀中坳陷。2.1殘存的古亞洲域構造變形中生代初,在冀中坳陷腹地發(fā)育北西西向的古隆起帶。該隆起帶上出露的前中生代地層較兩側為老(圖1)。沿徐水—任丘一帶向南北兩側,地層依次變新,由中、上元古界逐漸過渡到寒武—奧陶系,并大部為石炭—二疊系覆蓋。在徐水—任丘段的西部,中、上元古界直接與侏羅—第三系接觸,而在徐水—任丘段,地層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