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麻腮風疫苗ppt課件.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麻腮風疫苗內(nèi)容麻腮風簡介麻腮風病毒麻腮風疫苗接種事宜4123一、麻腮風簡介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傳染性。臨床以腮腺腫大、疼痛為主要特征。病人是傳染源,飛沫的吸入是主要傳播途徑,接觸病人后2-3周發(fā)病。腮腺炎主要表現(xiàn)為一側(cè)或兩側(cè)耳垂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fā)熱有角痛,張口或咀嚼時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腫脹在發(fā)病1-3天最明顯,以后逐漸消退,約2周腫脹完全退盡。在發(fā)病初期的3-5天,可有發(fā)熱、乏力、不愿吃東西等全身癥狀
2、。唾液腺有3對,腮腺、舌下腺和頜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腮腺。小兒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腫臉的胖子。因為腮腺位于兩側(cè)面頰近耳垂處,腮腺炎時腫大的腮腺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間稱為“大嘴巴”。有的地方也有“豬頭肥”的說法.因為有時會腫的比較嚴重而趨于“豬頭”,所以人們也有叫這種癥狀為"豬頭肥"的習慣。恒河猴感染野生型腮腺炎病毒,腮腺腫大.腮腺炎分為化膿性和病毒性兩種:化膿性腮腺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主要是葡萄球菌。常見的病因是1,腮腺分泌機能減退,多見于急性傳染病及衰弱的患者;2,腮腺導(dǎo)管口堵塞;3,腮腺鄰近組絹的炎癥;癥狀是發(fā)熱、白細胞增多,腮腺局部
3、紅、腫、痛、熱,當病變進入化膿期擠壓腮腺可見膿液自導(dǎo)管口流出。病毒性腮腺炎通常稱之為流行性腮腺炎,較多發(fā)生于幼兒或少年時期有傳染接觸史,可雙側(cè)或單側(cè)受累,白細胞不但不增高反而減低或正常,局部癥狀和化膿性差不多,但沒有化膿傾向。二、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屬副黏病毒科,為RNA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00~200nm。包膜上有神經(jīng)氨酸酶、血凝素及具有細胞融合作用的F蛋白。該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因與副流感病毒有共同抗原,故有輕度交叉反應(yīng)。腮腺炎病毒對熱極不穩(wěn)定,56℃,30min即被滅活,具有不耐酸,易被脂溶劑滅活的特點。從患者的唾液、腦脊液、血、尿、腦和其組織中均可分離出
4、病毒,在猴腎、人羊膜和Hela細胞中均可增殖。自然界中人是其唯一的病毒宿主,普遍易感,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腮腺炎病毒基因組為不分節(jié)段的單鏈(負鏈)核糖核酸(RNA),含有大約15500個核苷酸,在兩端序列之間按3′-NP-P-M-F-SH-HN-L-5′的順序排列著編碼7種病毒蛋白的基因。其中,SH基因的變異程度是最大的。因此一般選用SH基因作為分型依據(jù)。2002年,Johansson建議基因型的分類標準以SH基因核苷酸差異為標準,限定基因型型內(nèi)差異為2%~4%,型間差異為8%~18%;與其它基因型比較,SH基因核苷酸差異≥6%的為新基因型。截止2004年,
5、MuV已發(fā)現(xiàn)了12個基因型,分別命名為A~L基因型。不同基因型MuV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其中C~E、G、H基因型主要出現(xiàn)在西半球,而B、F、I、L基因型主要出現(xiàn)在亞洲。中國的MuV主要流行株為F基因型。發(fā)病機制腮腺炎病毒感染后,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結(jié)合膜,在局部黏膜上皮組織中大量增殖后始入血循環(huán)(初次病毒血癥),經(jīng)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組織,在這些器官中進行增殖后,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癥)波及涎腺、睪丸、卵巢、胰腺、肝臟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對腮腺有特別親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癥為主要病變。三、腮腺炎疫苗目前使用的腮腺炎減毒活疫苗有單價疫苗,麻疹——腮腺炎
6、(MM)聯(lián)合疫苗及麻疹——腮腺炎——風疹(MMR)聯(lián)合疫苗這三種。雖然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未明確限定腮腺炎疫苗中的最低病毒量,因為在研制初期證實317CCID50/劑病毒已能使97%的免疫者獲得成功。為保證免疫成功率,早期的疫苗病毒量每劑量1000CCID50,20世紀90年代以后,單價腮腺炎疫苗的病毒量均5000CCID50/劑。而MM或MMR聯(lián)合疫苗中的腮腺炎病毒的實際含量已達到20000CCID50/劑,這是因為聯(lián)合疫苗中的麻疹或風疹病毒對腮腺炎病毒有免疫干擾之故。(1)JL株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以雞胚(CE)分離后,在雞胚細胞(CEC)上減毒。當JL
7、株在CEC上傳12代制成疫苗接種人體,發(fā)現(xiàn)有排毒現(xiàn)象,并易引起腮腺腫大,故繼續(xù)在CEC上傳至17代,反應(yīng)明顯減低,即目前應(yīng)用的JL疫苗株。(2)L3株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lián)以CE分離后,在豚鼠腎及鵪鶉胚細胞上傳代減毒。(3)Zagreb株來源于L3株,將其在CEC上適應(yīng),繼續(xù)減毒并制備疫苗。(4)Rubini株20世紀80年代由瑞士建株,首先在人二倍體細胞上傳代,而后在CE中減毒,并適應(yīng)至MRC-5人二倍體細胞上制備疫苗。(5)UrabeAm9株20世紀70年代由日本建株,由人胚腎細胞分離并在CE中傳代減毒,最后在CE或CEC中制備疫苗。(6)RIT4385株由
8、比利時史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