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

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

ID:5937465

大小:47.00 KB

頁數:6頁

時間:2017-12-29

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_第1頁
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_第2頁
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_第3頁
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_第4頁
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_第5頁
資源描述:

《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略論古代文學鑒賞方法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最精致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對文學的鑒賞和評價離不開大的文化背景,不但如此,中國古代鑒賞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鑒賞方法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都和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文擬就古代文學鑒賞方法形成的文化背景進行一些分析,并對幾種頗具特色的鑒賞方法進行評述。一、鑒賞方法的哲學文化意蘊哲學既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又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對文化精神的探討可以歸結為對哲學精神的分析,對植根于文化的民族思維方式的探討可以歸結為對哲學思辨方法的分析。古代文學的鑒賞方法淵源

2、于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理性和哲理思辨模式。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大綱》關于格物致知方法的研討,分中國哲人求得其知的方法為六種:一、驗行 即以實際活動或實際應用為依據的方法,這是墨子的方法。二、體道 即直接地體會宇宙根本之道,是一種直覺法,這是老子、莊子的方法。三、析物 即對于外物加以觀察辨析,這是惠子公孫龍及后期墨家的方法。四、體物或窮理 即由對物的考察以獲得對于宇宙根本原理之直覺,兼重直覺與思辨,可以說是體道與析物兩法之會綜?! ∥?、盡心 即以發(fā)明此心為方法,亦是直覺法。  六、兩一或辯證 ……

3、  體道與盡心,都是直覺的方法,不過一個向外一個向內。析物是理智的方法。體物或窮理,則是直覺與理智合用的方法。驗行是試驗的方法。兩一則與西洋哲學中的辯證法有類似之點。[1]  對上述材料略加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民族在對宇宙萬事萬物的體認與把握的過程中,重視直覺判斷,但又不忽視理性的判斷與思考。也就是說,中華民族把握世界的方法以直接體驗為主,結合特有的理性思維方式,富于生動的感性形象又具有深刻的理性思辨?! ●T天瑜先生在《中華文化史》一書中認為中國文化模式是“宗法專制社會結構下的倫理

4、政治型文化范式”,并且這種文化模式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辨模式是“內圣外王”。[2]盡管這一說法不一定會被所有人認同,但拈出“內圣外王”四個字作為中華民族體認宇宙人生的思辨模式的核心是十分精辟的。先賢圣哲們認為,只要內心的修養(yǎng)達到神圣的化境,就可以借此把握外部世界。所謂“內圣”則“外王”。長期以來,先賢圣哲講究內在的仁德修養(yǎng),追求自我的內心完善,企望達到一種崇高的心靈境界——心凝形釋,神與物游。即便在政治上也是如此,認為君主修仁德,則天下垂拱而治。渴望以內心的體認來把握世界甚至影響世界。于是,重體驗、

5、直覺,進而重視靈性感悟和內心愉悅,而不太在乎理性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的思維特質灌注在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 ∥膶W鑒賞的方法是民族性思維方式在理解文學作品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民族的情感心理特征、審美價值取向及思辨模式都會在鑒賞過程中反映出來。因此文學鑒賞是極其復雜的綜合性心理活動過程,有其深刻歷史文化背景和淵源,但又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v觀整個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粗略地擬出一些頗具代表性的鑒賞方法:附會法,品鑒法,禪悅法,評點法,選本法。對文學的鑒賞和批評其實就是對世界的理解和

6、觀照,因為文學以精致的方式對外部世界和心靈世界進行了深刻細膩的把握。更為重要的是,文學對生命個體的深情觀照其實就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的觀照和體認。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對文學的鑒賞和批評就是對人類生命的關注。這種關注離不開一定的文化背景,不可能脫離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的一定思維空間。結合上面的論述,我們對五種頗具特色的文學鑒賞方法作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考察?! 《?、五種文學鑒賞方法述評中國古代文學鑒賞的方法應該說遠不止五種。文學鑒賞是見智見仁的主觀性很強的精神活動,個人切入作品的角度不同,鑒賞的心態(tài)、目的

7、不同,就意味著鑒賞方法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從而導致對作品的理解不同。我們這里所談的方法,僅是就我們的理解帶有普遍性的幾種方法。(一)附會法 《文心雕龍》有《附會》篇,云,“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tǒng)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庇衷?“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闭病 读x證》解釋說:“‘附會’就是‘附辭會義’的簡稱?!畷x’是把文章會合成一個整體,‘附辭’是使文辭密切結合內容來安排?!焙苊黠@,這里的“附會”是就創(chuàng)作方法而言的。我們這里所說的“附會”則是指理解鑒賞作品的方法。作為理解鑒賞文

8、學作品的一種方法,它首先強調對文本本身的詞語意象、作家意圖、作品主旨的理解,從而探明文意,發(fā)明文本意蘊。此外,附會允許讀者作獨特的理解。讀者常?;虺鲇谀撤N思想原則,或出于某種審美需要,或出于某種人生領悟對文學作品作出不同的解釋,自成其說。[3]這種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自先秦以來,被廣泛地用來解釋和賞鑒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種類的文學作品。古人甚至為了某種需要,不惜穿鑿附會,強行牽扯,曲解作品。先秦時期流行的“稱詩”——引詩和賦詩其實就是古人欣賞理解《詩三百》。清代人勞孝輿《春秋詩話》中說:“自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