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在祖沖之以前.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在祖沖之以前下面一大一小兩個圓,光憑肉眼看,你能說出哪一個的周長/直徑之比更大嗎?許多年前,小學(xué)數(shù)學(xué)老師說所有的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一樣的。我信了,可是很長時間都不明白為什么。而且,即使明白了,又該如何去計算這個值是多少呢?在我想出一個方法之前,很不幸地被歷史老師提前告知了正確答案:咱老祖宗早就研究過這個了。怎么樣,這個老頭很眼熟吧,教室的墻上經(jīng)??梢砸姷剿?。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第6位的祖沖之,這紀(jì)錄保持了上千年,才被歐洲人打破。哇,那他是怎么算的呢?——歷史老師好像對這個不太感興趣。后來才
2、知道,祖沖之的算法仍然是個未決的懸案。古書的記載只有《隋書·律歷志》中一段文字:“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shù)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shù)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shù)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也就是說,人們只知道祖沖之給出了圓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個答案,以及兩個π的近似數(shù)355/113和22/7。其他就沒有線索了。咦,這個祖先生是南北朝年間的人物,在他之前的人類文明第1頁
3、史已有三千多年,在他之后又有一千幾百年了。可為什么一提到圓周率人們想起的就是他呢?只是憑著這么簡略的一小段,既沒說“為什么”又沒說“怎么算”的記載?合書四顧心茫然,看來得動手動腳找東西。從哪里入手呢?嗯,一個人用什么辦法解決問題可以從他的知識背景看出些端倪。他讀過哪些書,在朝廷里當(dāng)什么官,或者做過什么工作,都能給我們一些提示。祖沖之家學(xué)淵源深厚,祖父是南朝主管皇家土木營建的大匠卿,而沖之本人精通歷法和音律。這些技術(shù)全都需要算學(xué)的功底,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考證當(dāng)時的學(xué)界推崇哪些算學(xué)書籍。不過,晚些時候的唐代國子監(jiān)里把
4、一套《算經(jīng)十書》作為標(biāo)準(zhǔn)教材,包括《九章算術(shù)》、《周髀算經(jīng)》、《海島算經(jīng)》、《孫子算經(jīng)》、《夏侯陽算經(jīng)》、《張丘建算經(jīng)》、《綴術(shù)》、《五經(jīng)算術(shù)》、《五曹算經(jīng)》、和《緝古算經(jīng)》,用于教習(xí)和考試。其中《綴術(shù)》是祖沖之所撰,前面六部的成書要早于他的時代。既然被后來的朝廷選為官方教材,說明這些著作的權(quán)威性是比較大的,祖沖之很可能熟習(xí)了前幾部古書中的計算技巧。那么其中有沒有人提到過計算圓周率呢?有。而且看這個人留下的文字,閃爍的智慧絲毫不遜于后人。很可能就是這些思想,把祖沖之引向了輝煌的6位小數(shù)。這個人叫劉徽,生于三國
5、時期,為《九章算術(shù)》作了很詳細的注解?!毒耪滤阈g(shù)》在現(xiàn)代的名聲遠遠蓋過算經(jīng)十書里其第2頁他幾部,大部分功勞得歸于劉先生。其余枝節(jié)且按下不表,單看他如何拆解圓周的玄機。在劉徽之前的古代文字記載中,圓周率是“徑一而周三”,也就是整3倍。從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看,這個值很可能是匠人們(尤其是木匠)在勞動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想象一下,許許多多的匠人砍下大樹為房屋搭柱子,他們要比較長度、面積、體積這些最基本的幾何關(guān)系。在無數(shù)次測量中,柱子橫截面的周長和直徑之比總是在3左右,有時多點有時少些。搭房子不需要計較差的那一點零頭,于是業(yè)
6、界就把這值取為三,用起來也十分順當(dāng)?!毒耪滤阈g(shù)》里有許多關(guān)于圓的問題,原作者給出的答案都是基于這個比值3算的。好,我們在這里停一停。咳咳,你是一個生活在21世紀(jì)的新好青年,你知道圓周率至少是3.14。如果有一天尋秦記不幸在你身上上演,被派到趙國去說服他們的木匠,說柱子周長比直徑的三倍還要略大,該怎么完成任務(wù)呢?備上一條量衣皮尺去量給他們看么?你有比這更好的建議嗎?劉徽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3”的謬誤,批注在《九章》相應(yīng)的題目下(方田術(shù)·三十二)。他的理由聰明又簡潔:在圓內(nèi)畫一個內(nèi)接正六邊形,如果圓直徑是1的話,
7、這個六邊形的周長就是3。而六邊形的周長顯然比圓小,那么圓周和直徑之比肯定大于三了。第3頁更進一步地,從比較正六邊形和圓的思路出發(fā),劉徽找到了一個計算圓周長的方法——割圓術(shù),即不斷增加圓內(nèi)接多邊形的邊數(shù)。他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边厰?shù)越多,周長和圓周越接近;無限地割下去,就可以無限趨近于圓周。這樣,算出多邊形的周長作為圓周長的近似值,除以直徑,就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了。邊數(shù)越多,就越精確。這個思路并不復(fù)雜,落實起來卻有個問題需要解決:怎么實現(xiàn)“割之彌細”這個過程
8、呢?在地上畫一個大大的圓,然后在圓里畫一個很多很多邊的多邊形,然后計算多邊形的周長?你能告訴我96邊形的周長有多少嗎?有點難。直接算很多邊的形狀有點無從下手。劉徽迂回了一下,使用遞推的辦法,從邊數(shù)少的形狀開始往上增加。觀察下圖:對于一個圓內(nèi)接正多邊形,把每條邊對應(yīng)的圓弧平分,就能得到一個邊數(shù)是原來兩倍的正多邊形。如果我們從原來的邊長AB能推出新多邊形的邊長AC,問題就解決了。因為C是個平分點,整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