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北宋理學詩的文化特色.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北宋理學詩的文化特色人生的極致是詩情與哲理,深刻的哲理和鮮活的詩情從不單獨存在,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生存呈現(xiàn),是一株常青的生命之樹。北宋的理學詩就是例證之一。李澤厚先生在論及中唐士大夫人格內在矛盾時說:“中唐這種矛盾性格逐漸分化,經(jīng)過晚唐、五代到北宋,前一方面(指兼濟)——打著孔孟的旗號,口口聲聲文藝為政治服務這一方面,就發(fā)展成為宋代理學和理學家的文藝觀。后一方面(指獨善)——對現(xiàn)實世俗的沉浸和感嘆倒日益成為文藝的真正主題和對象。”李澤厚.《美的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158真正代表宋世風流,在
2、藝術審美上影響后世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宋詞而不是理學詩,但是在文化意義上,理學詩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雖然,程頤認為“作文害道”,幾乎從不寫詩,但是北宋其他理學家仍然是以詩言志,以詩緣情:“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非為自樂,又能樂時,與萬物自得也?!保ā兑链〒羧兰颉罚┑怯捎诶韺W精神的滲入,這些理學詩并不同于一般的山水田園、抒情言志的詩歌,而具有了文字身后的文化意味。以理學背景做底色,這些詩歌表現(xiàn)出的正是倫理本體觀照下的主體人格的高揚,是在觀物體道的審美體驗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孔顏之樂”的人生境界。安史之亂,使盛
3、唐時發(fā)揮到極致的政治本體趨于崩潰,從中、晚唐到五代以來,士大夫沉溺佛老、避世山林,道德墮落。李商隱在《安定城樓》一詩中寫道:“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钡歉哌h望本應境界闊大,而晚唐士人卻日漸衰落,“欲回天地入扁舟”,家國抱負全可不要,只在這一葉扁舟之中終老殘年。之后的“花間派”更是沉入閨閣之中,醉死在槳聲燈影下。韓、柳、元、白的努力也沒有成功,白居易本人后來也以香山居士自居。而北宋建立之后,科舉取士的制度得以完善和
4、發(fā)展,儒學復興,激發(fā)了士大夫的經(jīng)國濟世的事業(yè)心,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宋理學家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吸收和批判釋道的宇宙論、認識論的理論成果,重建孔孟傳統(tǒng)的。旨酒佳肴與管弦,通宵鼎沸樂豐年。侯門深處還知否,百萬流民在露天。(邵雍《感雪吟》道大寧容小不同,顓愚何敢與機通。并疆師律三王事,請議成功器業(yè)中。(張載《送蘇修撰赴闕四首》其二)闔辟天機未始休,衫衣胝足兩何求。巍巍只為蒼生事,彼美何嘗與九州。(張載《送蘇修撰赴闕四首》其二)即使是深居安樂窩中的邵雍,安閑自適的同時仍然心憂百萬流民,《感雪吟》這首詩頗有點晚唐諷刺詩味道
5、,雖不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得深切,也足以說明邵堯夫并非是無是非之心,自許羲皇上人的。張載在詩中說“并疆師律三王事,請議成功器業(yè)中”,這既是送友人,也是自勉之辭。繼軌三王,有道則仕,入世參政的熱情極為高漲。在第二首詩中,“巍巍只為蒼生事”讓人感動,而在這一方面更為著名的仍然是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而由人也哉”,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為人立法以來,對主體人格的重視在歷經(jīng)千年之后再一次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被凸顯出啦,在
6、理學家這里,倫理上升到本體的地位,把孔、孟由人生觀的層面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皺M渠四句”,清晰地揭示了這一上達的途徑,就是通過重建天人體系,由宇宙論到倫理學,“張載和整個宋明理學都用宇宙論(不管這宇宙論是唯物論的如張載還是唯心論的如二程,這一點并不十分重要)武裝自己,是為了建立適合封建社會倫常秩序的人性論(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從而都是要從‘天’(宇宙)而‘人’(倫理),使天人相接而合一。”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235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正是這樣一個思路。而
7、天地的心,生民的命,往圣的絕學,萬世的太平也就都是天理的顯現(xiàn),“天下之理一也,途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tǒng)之以一,則無能違也”(《二程集·周易程氏傳》卷三),這就是后來朱熹所說的“理一分殊”、“月映萬川”。圣心難用淺心求,圣學須專禮法修。千年五百無孔子,盡因通變老優(yōu)游。(張載《圣心》)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愿學新心養(yǎng)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張載《芭蕉》)要“致知”必須先“格物”,物既包括先賢禮法文獻,也包括自然萬物?!墩撜Z》中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耳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
8、而聞也”(《論語·公冶長》),宋儒們卻不僅要研習夫子之文章,更為重要的是要探究“圣心”,即天道。在《芭蕉》一詩中,理學氣息更加濃厚,讀罷首先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不是芭蕉葉大,而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和朱熹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由自然而到人心,一方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