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

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

ID:34610252

大?。?70.98 KB

頁數(shù):31頁

時間:2019-03-08

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_第1頁
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_第2頁
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_第3頁
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_第4頁
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_第5頁
資源描述:

《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分類號:密級:公開論文編號:S14034學號:2014110034碩士學位論文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研究生:周紹江指導教師:鐘飆教授一級學科:美術學研究方向:綜合媒材研究論文完成時間:2018年2月28日論文答辯日期:2018年6月6日CategoryNumber:LevelofSecrecy:openPaperNumber:S14034StudentNumber:2014110034Master'sDissertationofSichuanFineArtsInstituteDiversityan

2、dsynthesis:Pluralismandintegration——ExploringChineseNewMediaArtPostgraduate:ZhouShaojiangSupervisor:Prof.ZhongBiaoSpecialty:FineArtsResearchDirection:ThemethodandstudyofoilpaintingTrainingUnit:Oil-paintingDepartmentThesisDeadline:February25,2018OralDefense

3、Date:June6,2018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及使用授權聲明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本論文中不包含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四川美術學院或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使用過的成果。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確的標識并表示謝意。本人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

4、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作者完全了解四川美術學院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四川美術學院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本學位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允許本學位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四川美術學院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本學位論文,可以通過網(wǎng)絡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學位論文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導師簽名:日期:年月日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多元與融合——探究中國新媒體藝術摘要

5、新媒體藝術興起于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以電視、錄像和攝像機的發(fā)明為技術基礎,經(jīng)過十幾年的發(fā)展而日漸成熟。作為一種注重技術媒介的藝術樣式,新媒體藝術一直以電視、影像、電子計算機等技術手段作為主要的技術支撐。但正如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路徑,伴隨著技術和觀念的發(fā)展,新媒體藝術也逐漸向更為綜合與多覺的方向邁進。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孕育環(huán)境特殊,相較于西方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起步較晚,大致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左右。因此與西方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相比,在創(chuàng)作語言與表現(xiàn)形式的突破上似乎還存在著許多不成熟的問題。不過進入九十年代之后,計算機

6、技術的革新與發(fā)展逐漸成為了新媒體藝術的核心關鍵詞。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將所有新媒體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置于了同樣的境遇。中外新媒體藝術發(fā)展的起跑線被拉至同一基準,這無疑意味著之后中國新媒體藝術的蓬勃發(fā)展。本文以中國新媒體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主體部分通過三個章節(jié)對新媒體藝術的相關內(nèi)容展開論述。文首緒論部分簡單談及媒介革新與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人類歷史每一次信息革命都伴隨著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新媒體藝術作為現(xiàn)代科技與審美認知的有機結合,不僅展現(xiàn)出新興創(chuàng)作媒介對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媒介的革新,更揭示了圖像時代人類對虛擬的進一步建構。

7、第二章分為三個部分,針對新媒體藝術的概念、發(fā)展與語言特性分別作出闡釋。內(nèi)容涉及究竟何為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發(fā)展的溯源以及新媒體藝術的語言特點。第三章揀選了較有代表性的影像裝置、計算機與數(shù)字藝術、虛擬現(xiàn)實三種類型,并結合相應的具體作品來完善認知。列舉的典型人物實例包括王功新、繆曉春、張小濤等人,通過對作品的簡要分析來描繪中國新媒體藝術的大致輪廓。第四章在總結上述發(fā)展脈絡與邏輯線索的基礎上,對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展開了幾點反思,其大致內(nèi)容包含對九十年代實驗藝術初探的反思,對科學技術與媒介關系的反思,以及對創(chuàng)作

8、身份多元境遇的反思三個部分。通過上述論述與研究,希望能對中國新媒體藝術有更進一層的認知,與此同時,也能夠為今天的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作思路。關鍵詞:新媒體藝術影像數(shù)字藝術I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英文摘要Diversityandsynthesis:PluralismandintegrationExploringChineseNewMediaArtABSTRACTNewMediaArtcameinvoguei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