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

ID:41981554

大?。?9.00 KB

頁數(shù):4頁

時間:2019-09-05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_第1頁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_第2頁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_第3頁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_第4頁
資源描述: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要過分感性狂熱明賢法師:信仰不是尋找奇跡不耍過分感性狂熱玉琳國師曾經(jīng)有過這么一段話:作為大德善知識,為眾生所開顯的修行之道,它一定是光明和坦途的,一定是大眾可行,并不是說只有一個兩個人可以接受,一定是大眾都可以接受,它一定是寬坦可行,而絕不是特別陡峭、特別嚴峻而讓大家覺得沒有接受余地。第一種正見:皈依是目的而不是起點我們要把皈依佛教當成一個結(jié)果,而不要把皈依當成一個信仰的起點,不要設(shè)定這么高的一個門檻,讓別人有一些選擇的余地。第二種正見:佛教信仰是具備理性的實踐我們不太過分地強調(diào)感性的東西,有感應(yīng)也好,沒有感應(yīng)也好,奇跡的東西我們不追求。奇跡可以鼓勵我們的發(fā)心,可是我們的

2、奇跡是在實際修行當中來尋找,在我們生命本身來尋找。我們能活著,這就是奇跡,我們生命本身就是奇跡,我們不到心的外面去尋找奇跡。所以具備理性的實踐,是我們耍強調(diào)的第二個正見。第三種正見:信仰不是心靈寄托要知道,心靈空虛才尋找心靈寄托。如果有人說:“你們信佛的人,就是得到心靈寄托?!蔽覀円磳@個觀點,我們信仰佛教不是在尋找心靈寄托。第四種正見:信仰不局限于祈福免禍祈福免禍,正因為它有逃避現(xiàn)實和貪圖僥幸這么一些嫌疑,所以我們不會把祈福免禍當成我們信佛的一個主題來看。我們信仰佛教的主題絕不僅僅只是祈福免禍,不要拿祈福免禍這個詞對佛教來定性,這是第四個正見。第五種正見:佛教的核心不是“教人為善”“佛

3、教就是教人為善”,我們也要反對這樣一個觀點。這個反對是因為有些原則性的問題,并不是說它在一些細節(jié)方面沒有止確的地方。因為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仰佛教,所以善報也不是信佛的首要目標,善報是信仰佛教的-個必然結(jié)果。一個孝順的子女,不會為了遺產(chǎn)來敬重父母親。為了覺醒生命的尊嚴,善行是一種無造作的、自然必要的行動,所以“自凈其意”、“關(guān)注當下”,然后我們內(nèi)心里面有一種“發(fā)諸內(nèi)而形諸外”的責任感,這是做善行的推動力量,它并不是一個行為標準的需要,它是心靈尊嚴的一個自然要求。所以這個“教人為善”,它不是佛教定性的詞匯。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佛,可是信佛的教人為善,它絕不是一個首要的東西。所以第五個部分:教人為善不

4、能作為佛教信仰的止見,不能作為它中心的核心止見。教人為善,不是外在行為標準的需要,是心靈覺醒的要求,是發(fā)諸內(nèi)而形諸外的、帶著責任感的一種推動力。它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你要求出來的,它是內(nèi)心里面的口然要求。第六種正見:信仰不是尋找奇跡尋找奇跡就是說得到一個感應(yīng),見光、見花、看到佛菩薩。我們半命當中,我們有身心、有血肉,能夠享受陽光、空氣和水分,這都是奇跡。信佛的人是從內(nèi)心求道,在道上來尋找奇跡,道是我們要求的奇跡。在心靈之外,沒有奇跡可言。佛菩薩給你現(xiàn)身,如果你沒有證悟空性,你不懂得無常,這也不是奇跡。所以,信仰不能夠只是追求世間奇跡,追求世間奇跡也不是我們信佛的正見。第七種正見:不要過分感

5、性乃至狂熱我們不要過分去強調(diào)感性層面的東西,過分強調(diào)感性層面的東西,我們會逐漸變得非理性和反理性,乃至讓口己和他人走向狂熱之途。我們信佛,我們的信仰遠遠要比…吋的感動流淚深刻。深刻的宗教體驗會讓人感動,但這是健康的、不是偏激的謀求。有時候會熱情感動,有吋候是冷然面對。有吋候是有佛菩薩的感應(yīng),有吋候也是長夜守候,沒有任何感覺,也沒有任何進步。有吋候是非??嗫嗟摹瓊€人在那里摸索和探求,這些你都得接受,這都是你的信仰。所以并不是你在覺得有所感受的時候才是信仰,信仰要避免陷于狂熱,不要過分強調(diào)感性層面——這是第七點止見。笫八種正見:信仰不單是追求理想更能改變現(xiàn)實所以說佛教的信仰不是?種說教,不僅僅

6、只是?個精神勝利法,它更是一種實踐。第九種正見:求得平衡不如自凈其意、培養(yǎng)觀察力我們求得世間和出世間的平衡,求得自利和利他的平衡,求得世俗真理和勝義真理的平衡,求得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平衡……我們有很多的平衡想去找到,但要知道這個平衡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不要把它作為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支點的問題。這個支點是什么呢?是指觀察能力。觀察能力取決于你內(nèi)心的清凈,內(nèi)心的清凈要拿修行來換得。我們一點修行都沒有,一次修行都不去實踐,那我們內(nèi)心的煩惱減不掉,內(nèi)心的平靜找不到,這種觀察能力就找不到。所以我認為,與其到水里按葫蘆,以那種方式去求得平衡,——自利利他的平衡、世出世間的平衡……這個都

7、是很難的事情——與其這么難地去尋找平衡,不如給自己一次修行的機會,讓自己的心得到一次清凈。當心一清凈了,就自然有一種觀察能力產(chǎn)生。觀察能力產(chǎn)生了,平衡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所以,修行和心的清凈比平衡更重要。第T?種正見:信仰一定要強調(diào)家族性的推廣推進我們不要去追求那種背離家庭的、單個式的信仰,我們口己信佛,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家庭開始來接受自己和佛教的影響,一個家庭來感染更多的家庭,像這樣推廣開來,世代相傳,上

當前文檔最多預(yù)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yù)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xué)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yù)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luò)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