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走近樸學大師——段玉裁》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金壇市花山小學校本課程走近樸學大師部分走近樸學大師——段玉裁一、段玉裁生平在花山集鎮(zhèn)的西面三百多米,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墓,這里,躺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一代樸學大師段玉裁。段玉裁,字若膺,號茂堂,清代經(jīng)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雍正十三年(1735年),他誕生在金壇一個清貧的世代書香之家。他的曾祖、祖父和父親都是縣里的秀才,但都是邊種田、邊讀書、刻苦自勵的正派人,所以家境并不寬裕。在段玉裁的青少年時代,全家每天早晚都只喝大麥粥,除祖父母每天中午吃米飯外,其它人中午都是一天米飯兩天粥。段玉裁17歲時,母親不幸逝世。當時因家貧無法像樣地安葬,直到段玉裁后來做了四川巫山縣知縣
2、,才有條件買了墓地,把母親殯葬于毆氏老家大壩頭村(今花山)。段玉裁日后客死異鄉(xiāng),也遷葬于此。段玉裁25歲參加鄉(xiāng)試,中了舉人。接著,赴北京參加會試。在北京,得師事戴震,并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姚鼐等學者。返鄉(xiāng)后,又得與盧文弨、劉臺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干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訓詁方面的貢獻極大。段玉裁終其一生,無論是家庭生活還是經(jīng)濟狀況,—直都是很艱苦的。但他不管處于什么境況,是逆境還是順境,是貧病交加還是公務繁忙,都未曾動搖過他孜孜不倦、刻苦治學的—貫精神。 乾隆三十五年,36歲的段玉裁開始
3、撰寫《六書音韻表》,寫這部書,要收集、考證浩如煙海的資料,其工作是繁重而艱巨的。就在這年,段玉裁被派到貴州的玉屏縣當知縣。玉屏是一個僻遠閉塞的小地方,很難施展他的才能。不久,果然以“詿誤”被免官,遣往四川成都候補。清代流傳著“三年清知府,76金壇市花山小學校本課程走近樸學大師部分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候補官是撈不到什么油水的。別的人都在千方百計地鉆營,力爭盡快轉(zhuǎn)為現(xiàn)任,但他卻把心思放在古文字學的研究上。乾隆三十九年九月,段玉裁受命代理四川南溪縣知縣。有次偶然去拜謁烈婦黃帛廟,當時廟主認為這烈婦是唐代人,并題廟匾為“唐烈婦廟”。段玉裁根據(jù)《水經(jīng)注》上的有關資料,發(fā)現(xiàn)這是不對的,
4、黃帛應為漢代人。于是他就告訴當?shù)氐氖棵?,糾正了這一錯誤,并專門寫了碑文。后來他又代理富順縣知縣,同時負責化林坪驛站的站務。他做這兩任代理知縣時,白天要處理相當繁重的事務,當然絲毫不敢有所疏忽,而每到晚上,他仍不顧—身疲勞,點起燈來,埋頭于古音韻學的研究。經(jīng)過前后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六書音韻表》—書終告完成?!读鶗艟怼吩陬櫻孜洹兑魧W五書》和江永《古韻標準》的基礎上剖析加密,分古韻為17部,在古韻學上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錢大昕為它作序時說,這本書出來,海內(nèi)的經(jīng)學家們都要把它當作典范了!就在代理富順縣知縣期間。他又開始了另一部書的編撰,這就是傳之于后世的名著《說文解字注》。
5、《說文》本是漢代學者許慎的—部字書,收字九千多個。但其中不少內(nèi)容相當簡單,后代人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段玉裁有心為它作注。當時他住在富順縣城“西湖樓”上,每至深夜,—燈熒然,當?shù)乩习傩斩贾钢鵁艄飧嬖V人:那就是知縣的讀書樓。段玉裁根據(jù)《說文》的五百四十個部首,收集大量資料,旁征博引,寫成了長篇的五百四十卷。乾隆四十五年,段玉裁改任四川巫山縣知縣。他的父親已經(jīng)7l歲了。他為了鉆研學問,完成自己的學術著作,決定以侍奉父親名義辭官回鄉(xiāng),但沒有得到批準。他實在不愿意再做官了,于是就托病回到家鄉(xiāng)金壇。正當他在家鄉(xiāng)閉門治學,潛心著書之際,誰料到遇上—樁飛來橫禍。事情是這樣的:段玉裁有腿病,他
6、的家人輕信風水迷信的說法。認為是祖墳埋得不好,必須將祖墳遷葬。但是,新遷的墓址不曾跟地主商量妥貼,結果在遷墳時引起爭端,進而發(fā)展到動手,段玉裁的父親被對方打傷,叔父卻打死了對方的人。這下可釀下了大禍。叔父畏罪逃走,段家只得接連不斷地跟人家打了十幾年官司。76金壇市花山小學校本課程走近樸學大師部分段玉裁辭官回鄉(xiāng),本意在圖個平靜安定的環(huán)境著書立說,結果事與愿違,這長久不決的訴訟給他添了許多麻煩。為了回避這場訟事,他不得已遷到了蘇州金閶門外下津橋。最后,他幾經(jīng)修改刪定,把五百四十卷精簡為三十卷,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版本。這部凝聚了他畢生心血的不朽著作,從開始寫作到正式完成,前后有3
7、0余年。嘉慶二十年(1815)五月全書刻成,風行一時,大為學者所稱贊,《說文》之學也由此而盛。而此時,作者已經(jīng)是80歲的垂暮老翁了,正如他自己所說:“吾似春蠶—般,繭既成惟待斃焉已。”嘉慶二十年九月(1815午),段玉裁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孫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地對人說:“若膺死,天下無讀書人矣!”王念孫在為段玉裁寫的墓志銘中,也對《說文解字注》作了極高的評價。二、段玉裁的學術造詣段玉裁是一位一絲不茍做學問的有心人。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韻學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他本著“不耕硯田無樂事,不撐鐵骨莫支貧”的家教,認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