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

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

ID:14861753

大小:632.50 KB

頁數(shù):23頁

時間:2018-07-30

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_第1頁
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_第2頁
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_第3頁
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_第4頁
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_第5頁
資源描述:

《水珠從哪里來說課稿1》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5.水珠從哪里來南陽市第二十七小學王猛一、說教材二、說設計思想三、說教學目標四、說教學重難點五、說教學準備六、說教學過程七、說板書設計八、說教學反思一、說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在前面的課中,學生探究了物體失去熱量溫度下降;物體獲得熱量溫度上升;水在結冰和融化過程中的溫度及狀態(tài)變化。本課將主要研究盛有冰塊的燒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從哪里來?引導啟發(fā)學生大膽的做出假設,鼓勵他們對每種假設從多個角度進行質疑和分析,通過實驗探究燒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形成與杯內冰塊的關系。為下一課《水和水蒸氣》的研究奠定基礎。二、?設計思想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了:提出問題、設計實

2、驗方案、實驗證明、得出結論、再探究。這樣的探究過程盡可能讓學生去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實踐活動。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盡可能的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想,有猜想做鋪墊,學生便有了探索的內驅力。設計實驗方案的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先動腦再動手,體驗科學學習探究的無限樂趣。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觀察分析對比實驗。過程與方法:1、2、3、4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初步認識到證據對驗證假設的意義和價值。1、觀察到盛有冰塊的燒杯外壁有許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并嘗試做出自己的解釋。2、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判斷燒杯外壁上小水珠的來源。3、

3、通過實驗和分析,探究燒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與杯內冰塊的關系。4、根據經驗和獲得的新證據,對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釋。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經歷水珠從哪里來的假設——分析——再假設的探究過程。教學難點:探究燒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與杯內冰塊的關系。五、教學準備小組:4只大小一樣的燒杯(其中一杯裝清水、一杯裝冰塊)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一、水珠是從哪兒來的二、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嗎三、實驗探究,共享成果1、老師在每個組的桌子上放兩個燒杯,一個裝有冰水,另一個裝有自來水。請學生觀察記錄并匯報現(xiàn)象。2、這些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呢?你們猜猜看。課件出示課題:水珠從哪里來3、學生預測

4、(師板書)4、師生共同分析所提到的猜測。一、水珠是從哪兒來的想一想、猜一猜:裝水冰燒外壁上的水珠從哪里來?可能是從杯子里滲出來的。冰化成水后從杯口漫出來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時候,冰塊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來了?!安豢赡苁菑谋永餄B出來的”因為燒杯是不滲水的?!安豢赡苁菑谋永锫鰜淼摹币驗楸诨瘯r杯子中的水還沒有滿,不可能漫出來不可能是加冰的時候,冰塊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來了。因為加冰的時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內的。我們得出結論:燒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內的冰融化形成的。燒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形成與冰有關系嗎?為什么?1、這些只是大家的猜測,要證實你的猜測是正確的,我們必須經過?

5、(實驗)2、請學生各組討論設計實驗計劃(要求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寫清相同條件與不同條件)3、各小組匯報交流所設計實驗計劃二、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系嗎“燒杯外壁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實驗研究表三()班第()組研究員:研究的問題燒杯外壁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水珠從哪里來的猜想實驗材料實驗方法(注意點:相同條件、不同條件)實驗結果研究結論三、實驗探究,共享成果1、學生進行對比實驗的研究并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巡回指導。2、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3、水珠的形成與冰冷的特點有關。4、猜測水珠形成原因。燒杯外壁上的水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水蒸汽迅速冷卻,凝結為液體。凝結:由氣體變?yōu)橐后w的

6、過程叫凝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我知道了:燒杯外壁上的水珠是是從哪里來的。我知道了:燒杯外壁上的水珠不是從杯壁滲出來的。我知道了:燒杯外壁上的水珠不是從杯子上溢出來我知道了:燒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內的冰融化形成的。我知道了:燒杯外壁上的小水珠與杯內的冰有什么關系七、板書設計5水珠從哪里來滲出(×)燒杯外壁水珠-猜想漫出(×)↓冰碰到外壁(×)實驗與冰有關系(冷)↓再猜想從空氣中來(?)…八、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理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水珠不是冰化成的水;另一個是水珠的形成與冰是有關系的。這節(jié)課強調主動參與,小組合作,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參與或探究活

7、動,促使學生自行獲取信息。學生通過實驗觀察,驗證了猜測。謝謝!再見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