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詩人譯詩 融貫中西》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詩人譯詩融貫中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翻譯研究出現(xiàn)文化轉向以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逐漸凸顯,對翻譯主體——翻譯家的研究成為翻譯研究的新領域。作為“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的翻譯家,楊憲益的翻譯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長期沉浸于翻譯實踐,鮮有談及對翻譯的看法與見解,學界對他的研究主要圍繞其大量英漢、漢英翻譯作品批評展開,尤其集中于《紅樓夢》英譯及魯迅系列作品英譯,較少有對他翻譯思想的深層次、全面挖掘。為此,以楊憲益的詩人身份為突破口,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探討其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翻譯之間的關系,得出關于詩歌翻譯與創(chuàng)作
2、的啟示,拓展楊憲益翻譯思想研究的現(xiàn)實維度,為當代文學翻譯人才培養(yǎng)提供借鑒?! £P鍵詞:楊憲益;詩歌;創(chuàng)作;翻譯;譯者主體 :H315.9:A:1672-3104(2012)03?0140?05 縱觀古今中外翻譯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譯者地位都十分卑微,翻譯研究主要以文本分析為主,忽視對翻譯主體的研究。然而,隨著翻譯研究的深入,特別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翻譯研究發(fā)生文化轉向以來,“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在翻譯這個以人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為中心的藝術活動中,最不應該忽視的恰恰就是對這個活動的主體——譯者的
3、研究和重視”[1]。翻譯家的研究得以成為翻譯研究的時代課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 顟椧媾c夫人戴乃迭相濡以沫,共同翻譯了上百種中國文化典籍和文學作品,譯文準確、生動、典雅。從先秦文學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跨度之大,數(shù)量之多,質量之高,影響之深遠,不僅在中外翻譯界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被稱作翻譯工的典范,更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樹起一座豐碑。[2]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曾對記者說,“他的譯著是所有研究中國文化的西方學者眼中的經典”[3]?! 〗陙?,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
4、化典籍譯著及典籍譯者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對楊憲益的研究開始從單一的譯作分析、譯本比較轉向多元化探索。薛鴻時譯楊憲益英文自傳;鄒霆、李輝、雷音各自著楊憲益?zhèn)饔?;任生民、陳曉勇、付智茜、楊小剛和禹一奇等人也從不同角度解讀楊憲益翻譯思想。然而,由于楊憲益長期潛心于翻譯實踐,較少系統(tǒng)談論他的譯事思索,使得學術界對其翻譯思想的系統(tǒng)、全面梳理較之于對其譯本的分析研究相對落后。 因其在翻譯與對外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貢獻,2009年楊憲益獲中國翻譯協(xié)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成為季羨林之后獲得該項殊榮的一代
5、翻譯巨擘。輝煌的翻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的詩人身份,使其詩歌創(chuàng)作沒能受到應有的關注。楊憲益雖“算不上大詩人”,但說他“是有才調、有自家面目、有好詩可傳的詩人,是并不夸張的”[4]。他的詩人氣質得益于傳統(tǒng)文化熏陶和西方教育浸潤。作為具有詩人才氣的譯者,楊憲益的詩人氣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的詩歌翻譯?! ∫?、舊體詩情懷與詩歌翻譯追求 楊憲益詩作大多收錄在其個人詩集《銀翹集》①和與黃苗子、邵燕祥出版的舊體詩合集《三家詩》中,“均屬舊體,主要是‘打油’式律、絕”[4]。盡管出版了個人詩集,楊憲益[5]卻在
6、《銀翹集》自序中堅稱自己不是一個詩人,也從未認真寫過什么像樣的詩,確實寫過一些,但都是寫著玩的,并將近二十年所有 收稿日期:2011?12?10;修回日期:2012?04?0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青年基金項目(0YJC740111);湖南省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010WLH47);中南大學中央高校青年助推項目(2010QN10);中南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專項經費資助 簡介:辛紅娟(1972?),女,江蘇徐州人,博士,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典籍英譯,翻
7、譯理論;唐宏敏(1986?),女,土家族,湖南保靖人,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詩作冠以“打油詩”之名,甚至認為連打油詩也不夠格,自謙地說:“學成半瓶醋,詩打一缸油?!北娝苤?,中國詩人向來好作隱語。例如,屈原《楚辭》中的“香草美人”,多半有所寄托。如果拋開寓意,我們終不能把詩歌理解透徹。楊憲益的打油詩也正是如此,“以俗語入詩,以俗為雅,以俗勝雅”[5],是“對言不由衷、言之無物的偽詩的挑戰(zhàn),對‘溫柔敦厚’的傳統(tǒng)詩教的反撥”[5]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翻譯研究
8、出現(xiàn)文化轉向以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逐漸凸顯,對翻譯主體——翻譯家的研究成為翻譯研究的新領域。作為“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的翻譯家,楊憲益的翻譯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長期沉浸于翻譯實踐,鮮有談及對翻譯的看法與見解,學界對他的研究主要圍繞其大量英漢、漢英翻譯作品批評展開,尤其集中于《紅樓夢》英譯及魯迅系列作品英譯,較少有對他翻譯思想的深層次、全面挖掘。為此,以楊憲益的詩人身份為突破口,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探討其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翻譯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