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小兒藥物保留灌腸與靜脈輸液治療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療效觀察比較》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小兒藥物保留灌腸與靜脈輸液治療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療效觀察比較【摘要】小兒呼吸道的非特異性和持異性免疫功能均較差〖1〗,易患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危及患兒生命,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為口服、肌注、靜脈給藥,因口服給藥困難、肌注或靜脈給藥均為有創(chuàng)且患兒治療依從性差,為此,我科自2006年開始尋找一種無創(chuàng)的替代途徑-藥物保留灌腸法?!娟P鍵詞】小兒藥物保留灌腸;靜脈輸液;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療效觀察比較【中圖分類號】R47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050-0
2、11臨床資料選取病歷為呼吸道感染患兒〖2〗,根據(jù)患兒年齡及性別分組,選擇年齡0.5-3歲,男、女各150例,治療組20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20例,下呼吸道感染80例),對照組100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0例,下呼吸道感染40例)。且伴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將呼吸道感染根據(jù)末梢血常規(guī)及CRP結果分為病毒感染及細菌感染為主(如為支氣管肺炎有嚴重并發(fā)癥者除外),治療組給予藥物保留灌腸法,對照組給予靜脈輸液。2給藥方法說明2.1治療組:病毒感染給予炎琥寧5-10mg/kg,細感染給予頭孢硫脒或頭孢哌酮舒巴坦鈉20-80mg/kg(頭孢過敏者給予
3、阿奇霉素8-10mg/kg),分別加入生理鹽水20ml,尿管深度5-10cm,保留灌腸時間1小時以上,每日1次。(若應用頭孢類藥物,應按照靜脈給藥的治療方法做藥物過敏試驗)2.2對照組用傳統(tǒng)的靜脈輸液給藥:即給予上述藥物加入生理鹽水50-100ml中靜點,均每日一次。2.3直腸給藥應注意的事項,首先解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向家長講解此法給藥的優(yōu)點,使患兒和家長接受并給予配合;其次要正確選擇灌腸管的插入深度、灌液的濃度劑量,給藥速度應該緩慢,以便減少對腸管的刺激,以增加藥物在體內(nèi)保留的時間。3療效判定方法①治愈:上呼吸道感染者,療程5天,體
4、溫降至正常,鼻塞、流涕癥狀消失;下呼吸道感染者,療程7-10天,咳嗽、氣促等癥狀消失,肺部濕羅音消失。②好轉(zhuǎn):上呼吸道感染者,療程3天,體溫降至正常,塞、流涕癥狀減輕;下呼吸道感染者,療程5天,咳嗽、氣促等癥狀減輕,肺部濕羅音減少。③無效:治療3天,上述癥狀無改善或加重。4依從性判定標準①依從性好:完全配合靜脈輸液或灌腸。②依從性中等:有抵觸情緒,在患兒家長的說服或輔助下較順利的配合靜脈輸液或灌腸。③依從性差:靜脈輸液或灌腸后哭鬧不安,灌腸者藥物無法在體內(nèi)保留1小時以上;靜脈輸液液體不能順利進行,或需用鎮(zhèn)靜劑輔助,自行拔出針頭,或中途
5、液體外滲,需進行二次穿刺者不配合。5結論①治療組200例,上呼吸道感染120例,治愈78例,好轉(zhuǎn)39例,無效和3例,下呼吸道感染80例,治愈40例,好轉(zhuǎn)38例,無效,2例;對照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60例,治愈40例,好轉(zhuǎn)18例,無效2例,下呼吸道感染40例,治愈20例,好轉(zhuǎn)19例,無效,1例。②通過臨床觀察得出:藥物保留灌腸療效可靠,其有效率達97%;療效與靜脈給藥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檢驗無顯著差異,但藥物保留灌腸依從性遠大于靜脈給藥,故臨床上可以替代靜脈給藥(見表1,表2);由于直接作用于腸粘膜,且腸粘膜的吸收功能較好,故抗菌素的應用劑量
6、可降到最低有效劑量,同時大大降低了藥品的毒副作用對患兒身體的損害;③直腸給藥,方法簡便、無創(chuàng)傷、痛苦小,患兒依從性好,易于被家長接受,值得基層醫(yī)療單位推廣。表1靜脈給藥和保留灌腸給兩種給藥方法療效對比觀察X20.10218P〉0.05行X列表X2檢驗,n’2X20.05(2)5.99X20.01(2)9.21現(xiàn)X20.10218P〉0.05差別無顯著意義。表2靜脈給藥和保留灌腸給兩種給藥方法依從性對比觀察X286.4PC0.01行X列表X2檢驗,n’2X20.05(2)5.99X20.01(2)9.21現(xiàn)X286.4PC0.01差別具
7、有高度顯著意義。4討論嬰幼兒出生后0.5-1歲時從母體獲得的免疫逐漸消退,而自身的免疫機制尚未健全,SigA缺乏,故0.5-3歲的小兒易患呼吸、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兒治療依從性較差,服藥困難,靜脈穿刺難度大,故選擇一種患者及家長都能接受的治療方法,是臨床的必須選擇。我科開展藥物保留灌腸法(即直腸滴入給藥),是傳統(tǒng)醫(yī)學與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臨床給藥方法,祖國醫(yī)學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直腸吸收藥物后,通過經(jīng)脈上輸于肺,通過肺的宣泄作用輸布全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直腸粘膜血液循環(huán)豐富,吸收能力強,藥物通過直腸吸收,一是直
8、腸中靜脈、下靜脈、肛管靜脈,繞過肝臟直接進入大循環(huán),既防止和減少藥物在肝臟中發(fā)生變化,又避免了腎和小腸對藥物的影響;二是通過直腸上靜脈,經(jīng)門靜脈進入肺臟,代謝后再循環(huán)至全身;三是通過直腸淋巴系統(tǒng)吸收時入血液循環(huán),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