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儒家道統(tǒng)及宋代理學的道統(tǒng)之爭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論儒家道統(tǒng)及宋代理學的道統(tǒng)之爭.KO4e"道統(tǒng)"一詞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說過:"子貢雖未得道統(tǒng),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與陸子靜·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謂"言忠信,行篤敬"便可,則自漢唐以來,豈是無此等人,因其道統(tǒng)之傳卻不曾得?亦可見矣。"(《朱子語類》卷十九)"《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四書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雖然最早將"道"與"統(tǒng)"合在一起講"道統(tǒng)"二字,但道統(tǒng)說的創(chuàng)造人卻并非朱子,而是千
2、百年來眾所公認的唐代的儒家學者韓愈。韓愈明確提出儒家有一個始終一貫的有異于佛老的"道"。他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原道》,《韓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說的儒者之道,即是"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同上)"道",概括地說,也就是指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千百年來,傳承儒家此道者有一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
3、焉。"(同上)這個傳承系列類似于佛教所說的"法統(tǒng)",儒者之"道"的傳授譜系也就是朱子所說的"道統(tǒng)"。自從韓愈提出道統(tǒng)說以來,歷來解說道統(tǒng)者都未能超出韓愈道統(tǒng)說的框架,即從"道"與"統(tǒng)"兩個方面來理解道統(tǒng)。前者是邏輯的,后者是歷史的。甚至可以說,直到現(xiàn)代,人們對于道統(tǒng)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韓愈的水平。韓愈以及儒家學者所強調的道統(tǒng),其哲學上的內涵究竟為何,或者說當儒者強調道統(tǒng)之時其用意如何,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說明。對儒家道統(tǒng)說進行哲學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統(tǒng)歸結為三個方面:認同意識、正統(tǒng)意識、弘道意識。首先說認同意識。當一個儒者談
4、及道統(tǒng)之時,表明了儒者本人對于儒家思想的認同。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論語·子張》)這表明孔子以及整個孔門認同的是"文、武之道"。孟子也有兩句頗具代表性的話。他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認同的是圣人之道。認同意識也即是鮮明的立場意識。當韓愈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這表明
5、韓愈認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學術立場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場上。認同意識對于道統(tǒng)來說是最基本的,沒有對于古圣先賢的思想認同,也就無從談及道統(tǒng)。儒者對于儒家道統(tǒng)的認同,往往是自覺與自愿的。自覺是從理智上對于儒家學說以及價值理想的認同,自愿則是從情感上對于古圣先賢的尊敬與崇奉。其次說正統(tǒng)意識。正統(tǒng)意識的發(fā)生是由于儒家內部多個學派或學術分支并立的情況下,具有道統(tǒng)意識的儒家學者往往把自己或自己一派視為儒家正統(tǒng),而把儒學內部的異己、特別是學術觀點與自己有較大分歧者視為異端或非正統(tǒng)。如牟宗三先生說:"大體以《論》《孟》《中庸
6、》《易傳》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而亦較合先秦儒家之本質。伊川、朱子之以《大學》為主則是宋明儒之旁枝,對先秦儒家之本質言則為歧出。"牟先生以宋明理學中程朱一派為旁枝,而以陸王一派為正統(tǒng),當然也不免有以繼正統(tǒng)而自居的意思。正統(tǒng)意識也即是道統(tǒng)正統(tǒng)意識。但儒家內部的正統(tǒng)之爭也是學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正如牟先生所說,宋明儒學"他們對于孔子生命智慧前后相呼應之傳承有一確定之認識,并確定出傳承之正宗,為定出儒家之本質。"儒學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儒學思想的生長點也不是單一,后世儒者的思想傾向與背景也不一,因而對于儒家本質的理解產生各種各樣的
7、分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儒者基于自己對于儒家本質的理解,在標榜自己為正統(tǒng)時,所捍衛(wèi)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而更為重要的是捍衛(wèi)自己所理解的儒家的本質。所以正統(tǒng)意識中還包含著強烈的衛(wèi)道意識。再次說弘道意識。以繼道統(tǒng)而自命的儒家學者具有強烈的擔當意識,認為自己是道統(tǒng)的繼承者,傳續(xù)道統(tǒng)和弘揚道統(tǒng)是自己義不容辭的學術使命。如孔子言:"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孔子此處所說之文,朱子注曰:"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不曰道而曰文,
8、亦謙辭也。'茲',此也,孔子自謂。"(《論語集注·子罕》)孔子以繼文王之道而自命。至孟子則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具有道統(tǒng)意識的儒家學者,既然把自己視為道統(tǒng)的傳承者和擔當者,那么就會認為自己有義務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