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由烏臺詩案看蘇軾的政治觀》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由烏臺詩案看蘇軾的政治觀:元豐二年,北宋王朝爆發(fā)了一場新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而主角卻是享譽文壇的大文豪蘇軾。本文擬從詩案中所涉及的問題詩的解讀出發(fā),歸結(jié)蘇軾在“烏臺詩案”中所表現(xiàn)出的政治觀,即“民本”思想?! £P(guān)鍵詞:烏臺詩案;蘇軾;政治觀 :K24:A:1005-5312(2011)29-0161-01 在中國歷史上,政治斗爭是不能失敗的,否則曾經(jīng)一切不同的意見都將成為“逆反”之言。元豐二年,北宋王朝爆發(fā)了一場新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而主角卻是享譽文壇的大文豪蘇軾。本文主要從詩案中所涉
2、及的問題詩的解讀出發(fā),歸結(jié)蘇軾在“烏臺詩案”中所表現(xiàn)出的政治觀,筆者以為“民本”思想始終貫串于蘇軾此前的政治態(tài)度中?! ∫弧跖_詩案始末 “烏臺詩案”的最終爆發(fā)有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早在蘇軾通杭州時,沈括到浙江考察農(nóng)田水利法的執(zhí)行情況,竊將蘇軾此期的詩歌抄錄,還朝后奏說蘇軾的詩歌存在反對“新法”的隱語,然而此時并沒有引起朝廷的震怒?! ≡S二年四月,蘇軾被任命到湖州為官。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寫道:“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
3、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yǎng)小民。”由此幾句可以看出蘇軾生不逢時的困苦之感,也正是這種消極的態(tài)度,使得“新法”人士對蘇軾表示強烈的不滿,紛紛上章彈劾蘇軾,指責(zé)其詩文中的“譏諷文字”是“愚弄朝廷”,要求皇帝將其下獄。正是這種政治形勢,迫使神宗在全面考慮后降旨將蘇軾逮捕到御史臺。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蘇軾前來御史臺。據(jù)《宋史》卷三百四十六《陳師錫傳》:“軾得罪,捕旨臺獄,親朋多畏避不相見,師錫獨出餞之,又安輯其家。”透過這段話,我們看到了蘇軾此時對世情冷暖的體會之深。而通過《蘇東坡評傳》中“有人說途中
4、蘇東坡曾想自殺。根據(jù)他自己給皇帝上的奏章上說,在揚州渡江時,他想跳入江中。但按孔平仲的記載,開船之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槳時,他想跳水自殺。”這樣一些文字,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軾對人生的擔(dān)憂?! “嗽率巳?,蘇軾終于到京并直接下獄,為期130天的文字獄爆發(fā)。八月二十日開始對蘇軾進行審問。直至十月十五日,“烏臺詩案”終于偵破完畢,在其數(shù)十篇作品中找出“謗訕”詩句60余處。另外,還牽連出包括司馬光、范鎮(zhèn)、張方平等二十九人。十一月二十八日,烏臺詩案以“蒙恩責(zé)授黃州團練副使”結(jié)案?! 《?、詩歌所展現(xiàn)出的政
5、治觀 熙寧五年(1072)至熙寧七年(1074)這幾年間,蘇軾在杭州任通判,目睹了老百姓在繁重的差役賦稅和各種自然災(zāi)害等多重壓力下的痛苦生活,于是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痛苦的詩歌,表達了與民同憂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的強烈不滿。如其《山村五絕》、《八月十五觀潮》、《寄子由》、《寄劉孝叔》等,而透過這些涉案的詩歌,筆者以為恰好體現(xiàn)出蘇軾“民本仁政、惠民利民”的政治觀,下面就部分詩歌進行分析說明。 如《八月十五看潮五絕》(其四)“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yīng)教斥鹵變桑田。”(其五)“江神
6、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錢塘江的秋潮天下聞名,而當(dāng)時盛行的弄潮兒的潮頭表演更是吸引了歷史上很多騷人詩客的目光,但他們往往著眼于錢塘潮的洶涌澎湃與弄潮兒的驚險技能,很少去關(guān)注弄潮兒的生命。東坡在這首觀潮詩中直接切入了“民生”主題,表現(xiàn)了鮮明的人民性?!鞍驳梅虿钏?,三千強弩射潮低”二句,表面上似乎是頌揚英明的當(dāng)朝統(tǒng)治,實質(zhì)上是在刺譏朝廷這種不顧老百姓生命的卑劣行徑。他認(rèn)為,如果當(dāng)朝統(tǒng)紿者真心愛護百姓,是不會聽任弄潮兒“吳兒”在危險的浪濤中游戲生命的。再如《山村
7、五絕》(其二)“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教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據(jù)《詩讞》中說“此詩意言是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取前漢龔遂令人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刀佩犢。意言但得鹽法寬平,令民不帶刀劍而買牛犢,則民自力耕,不勞勸督。以為譏鹽法太峻不便也?!倍冢ㄆ渌模罢绒脊埲ゴ掖遥^眼青錢轉(zhuǎn)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眲t主要是說青苗法使得農(nóng)民在一年中因交了利息生活處于極度窘迫之中,但部分人卻獲得了大量的不法收入。從而表達了他對青苗法的強烈不滿。同樣在《贈孫莘老》、《寄子由》、
8、《和李常韻》等詩歌中蘇軾同樣表達了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不滿?! ⊥ㄟ^以上分析能夠看出,盡管這些詩歌成為了“烏臺詩案”的導(dǎo)火索,并致使蘇軾的政治生活中遭受巨大的打擊,其性命也險些因此喪失,但這些詩歌中所體現(xiàn)的對于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國家政治的深切關(guān)注,即其“民本”思想?yún)s無處不在,其“人民性”的政治風(fēng)范無論在當(dāng)時還是后世都無愧于其“文豪”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