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

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

ID:25559544

大小:62.50 KB

頁數(shù):13頁

時間:2018-11-21

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_第1頁
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_第2頁
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_第3頁
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_第4頁
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_第5頁
資源描述:

《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 李學勤先生多次指出:“現(xiàn)代的戰(zhàn)國文字研究是從楚國開始的。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安徽壽縣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國銅器,一九四二年湖南長沙子彈庫發(fā)現(xiàn)的楚國帛書,不象璽印、貨幣、陶文等文字簡略,沒有上下文可推。”(注:李學勤《〈郭店楚簡文字編〉序》,載《郭店楚簡文字編》第5頁。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相類的主張又見于《〈包山楚簡文字編〉序》。一九九七年,在吉林大學古籍所主持博士論文答辯的發(fā)言中,李先生也申述了這一主張。又,為了行文方便,下文提到的各位師長,一律省去“先生”稱謂,敬請見諒。)隨著楚文字材料不斷有驚人發(fā)現(xiàn),楚文字不僅一直占據(jù)著戰(zhàn)國文字的主體地

2、位,而且也成為古文字研究的熱點,尤其是近幾年來,幾批戰(zhàn)國楚簡竹書的公布,掀起了自甲骨文問世以來,出土  王sūn@⑥遺@⑨鐘舊稱王孫遺者鐘,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中定為徐器。由于它與王sūn@⑥誥鐘的文例、書體基本一致,劉翔(1983)(注:劉翔《王孫遺者鐘新釋》,載《江漢論壇》1983年第8期。)、孫啟康(1983)(注:孫啟康《楚器王孫遺者鐘考辯》,載《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劉彬徽(1984)(注:劉彬徽《楚國有銘銅器編年概述》,載《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中華書局1984。)均指出其當為楚器。李家浩對淅川下寺楚墓銅器銘文有著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其《@⑦鐘銘文考釋

3、》(1998)(注:《北大中文研究》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在釋出“舌”、“奏”等疑難字的基礎上通釋了全文。2002年6月在吉林大學做了題為“楚國wěi@⑩氏銅器銘文研究”的名家講座,用大量的材料證明舊釋“王孫遺者”的“者”應是“@⑨”字,并指出“王孫遺@⑨”即《左傳》中的“wěi@⑩艾liè@(11)”,“王孫誥”即“wěi@⑩敖”,亦即“叔孫敖”。二人為兄弟,同為楚莊王時人,均是王子午的人。一字妙釋,使得許多問題豁然貫通。把這批銅器的研究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袃善未鐾?、后來器物失傳,只有拓片傳世的重要的楚國銅器銘文,在消失千百年后又有同銘器物重見天日

4、,一件是楚公逆鐘,一件是楚王@(12)章zhōng@(13)?! 〕骁姴粌H原器失傳,而且著錄它的《復齋鐘鼎款識》原書也毀于大火。今本為清代阮元翻刻,字形多有失真。此器孫詒讓(注:孫詒讓《古籍拾遺》中•七。)、王國維(注:王國維《夜雨楚公鐘跋》,載《觀堂集林》。)都有考釋,但都無法通讀,頗多誤解。后經(jīng)李零(1993)(注:李零《楚公逆bó@(14)》?!督瓭h考古》,1983年第2期。)、黃錫全(1991)(注:黃錫全《楚公逆bó@(14)銘文新探》?!段錆h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曹錦炎(1992)(注:曹錦炎《楚“公逆”bó@(14)銘的復原與新釋》,《

5、江漢考古》1992年第1期。)等人的不懈探索,研究有新的突破。1994年,《文物》第八期刊登了《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八次發(fā)掘》一文,登載了一幅墓中所出楚公逆鐘銘文照片。李學勤《試論楚公逆編鐘》(1995)(注:《文物》1995年第2期。)和黃錫全、于炳文《山西晉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鐘銘文初釋》(1995)(注:《考古》1995年第2期。)基本上解決了這篇重要銘文的釋讀。這是西周楚文字的重要收獲?! 〕酰?12)章bó@(14)出土于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中,與宋人摹錄的楚@(12)章bó@(14)銘基本相同。由于同墓出土大量樂律銘文,不僅確識了摹寫有失的“返”字,而且破解

6、了銘尾“穆商商”的含義?! ∨f名“欒書缶”這件傳世銅器,一直都被視為春秋時期的晉器,論者把器主與《左傳》中的“欒書”相連系(注:容庚、張維持《周商彝器通論》,科學出版社,1958。)。隨著楚國銅器和楚文字研究的深入,歐燕提出質(zhì)疑,認為當屬戰(zhàn)國楚器(1990)(注:歐燕《欒書缶質(zhì)疑》,《文物》1990年第12期。)。此后王冠英(1990)(注:王冠英《欒書缶應稱為欒盈缶》,《文物》1990年第12期。)、劉彬徽(1994)(注:劉彬徽《論東周青銅缶》,《考古》1994年第10期。)、黃錫全(1996)(注:《欒書之孫書也缶為楚器說補證》,《古文字論叢》[臺北]藝@(15)印書館

7、1999。)、何琳儀(1998)(注:何琳儀《楚書瑣言》,《書法研究》1998年第4期。)都贊同欒書缶銘文為楚文字。林清源《欒書缶的年代、國別與器主》(注:[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一分,2002年。)一文詳述此器研究的來龍去脈。進一步證實此器為戰(zhàn)國中期楚式銅器,器主為“shū@(16)也”?!埃螅瑷保?16)也缶”銘文為戰(zhàn)國中期楚文字已無可疑。  楚公家鐘、曾姬無@(17)壺、@(18)陵君豆等銅器,@(19)(燕)客銅量,大市量等量器、楚王@(12)章戈、楚@(12)璋劍等兵器都很重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