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孔子仁學的價值取向——孔子仁學思想新探(三)》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孔子仁學的價值取向——孔子仁學思想新探(三)摘要:孔子的仁學,就是“人學”??鬃诱J為人類世界與天地宇宙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的感應和溝通,“人能弘道”。孔子主張“為仁由己”,“人”之“己身”所表現(xiàn)了“人”的志向、意念,是一種理性精神的存在,是具有以反思性、求與他者同一的主體。孔子認為能“克己”、“愛人”、“力行”的“君子”,一定能“為仁”、“成圣”、“齊家”、“治國”、“平天下”。關鍵詞:人學;弘道;主體;反思性;君子《禮記·大學·傳》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又云:“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
2、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庇衷疲骸八^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又云:“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贝呵飼r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教育人首先必須正確認識“人自身”,使之“得其正”;其次是正確樹立“群體意識”,使之不陷于一偏而“身不修”;再其次是正確處理“家”、“國”、“天下”之關系,“參與社會”、“投身政治”,而不“辜負人生”??鬃尤蕦W以東方社會化人文主義為其價值取向
3、??鬃诱J為“人”應該“知天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應該“為仁”,“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預也;“人”之中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鬃尤蕦W的理想人格是“知天命”、通曉人事的圣人;是具有“群體意識”、“克己復禮”的為政者;是“關心政治”、“參與社會”、“喻于義”的君子。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毕惹貢r期,中國沒有西方現(xiàn)代意義的所謂宗教,但卻有對“皇天”、“上帝”以及神靈的崇拜,有完整的、嚴格的祭祀“皇天”、“上帝”以及祖先神靈的禮儀活動。春秋早期,反映“天”、“人”關系的“人道”與“天道”已經(jīng)分離,但“皇天”、“上帝”以及鬼神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
4、有重要地位?!抖Y記·中庸》載:“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边@一段話是孔子對當時“天下之人齊明盛服”祭祀“鬼神”活動的描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說明“鬼神”的確是一種存在。“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說明“鬼神”這種存在非一般的現(xiàn)實存在。朱熹注曰:“以二氣言,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鬼神無形與聲,然物之始終,莫非陰陽合散之所為,是其為物之體,而物所不能遺也”。《論語·八佾》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
5、,如不祭。’”“祭”,祭先祖?!凹郎瘛保劳馍?。朱熹注曰:“愚謂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薄栋速返倪@一記載,說明孔子對祖先神靈的祭祀不僅贊同,而且態(tài)度十分虔誠?!墩撜Z·雍也》載:“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敝祆渥⒃?“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難,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雍也》這一記載,說明孔子認為“事人”與“事鬼神”是有區(qū)別的,“人之事”與“鬼神之事”是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事人”必須求“知”,“事鬼神
6、”貴在“虔誠”??鬃釉凇爸钡膯栴}上,主張“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能被那些不可知的“鬼神”之事所迷惑?!墩撜Z·述而》載:“子不語怪,力,亂,神?!敝祆渥⒃?“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極,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薄妒龆愤@一記載,表明孔子雖然承認“鬼神”的存在,但對“鬼神”之事的處理,其態(tài)度卻是非常慎重的。《論語·先進》載:“弟子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朱熹注曰:“問事鬼神,蓋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問也。然非誠敬事人,則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則
7、必不能反而知所以死?!薄断冗M》這一記載,說明孔子對“事人”、“知生”與“事鬼”、“知死”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認為“事人”應先于或者重于“事鬼”,“知生”應為“知死”的前提??鬃訌娬{(diào)“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是因為“人”與“鬼”、“生”與“死”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存在:“人”、“人之生”是客觀的、現(xiàn)實的存在,“鬼”、“人之死”是主觀的、精神的存在。關于已故的先人、鬼神,對活著的“人”來說,只能是一種“主觀的精神的存在”,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