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新聞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傳播者與社會情境互動的本土研究-第1》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新聞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傳播者與社會情境互動的本土研究
2、第1 [摘要]本研究探討記者在本土情境下報導新聞時,可能遭遇什麼樣的外力干預,而記者又采取何種策略來回應外力、突破情境限制。研究者深度訪談廿八位元記者,結果發(fā)現:記者可能遭受來自政治人物、商業(yè)巨子、黑道大哥和消息的訴訟威脅、暴力威脅、新聞斷線威脅、升遷威脅;記者爲了化解這些威脅、又想把自己認知的「事實」傳播出去,會以客觀、模糊、變造、聯(lián)想等寫作策略,搭配無欲則剛、疏通折沖、相互掩護、迂回轉戰(zhàn)等人際互動策略來進行報導。[關鍵字]壹、前言:記實與避禍的兩難習題一九
3、九四在十二月十三日凌晨,當時的屏東縣議會議長鄭太吉,帶著縣議員在內的手下七、八人,到經營賭場的潮州人鍾源峰家,按門鈴叫出鍾,更在鍾母面前開了兩槍殺鍾、手下隨即補以亂槍,鍾母跪求無效,報案指控鄭太吉帶頭殺人。第二天(十四日),各報都報導鍾源峰被殺,但對兇嫌是誰卻諱莫如深,只模糊寫著「疑與屏東一政壇人士有關」(中國時報)、「死者母親目擊帶頭按鈴者系一民代」(自由時報);即使到了十六日,立委蔡式淵公開點名鄭太吉開第一槍時,報紙仍是欲言又止,有的寫出蔡式淵「在質詢中指名道姓指出涉嫌人」卻不寫這個涉嫌人是誰(聯(lián)合報),有的內文點
4、名、標題卻仍寫「屏東議壇鄭姓人士」(中國時報)。不僅如此,報導這樁血案的記者幾乎全未具名,以「本報訊」、「屏東訊」取代「記者某某某屏東報導」。記者為什麼反常的不具名報導?為什麼在目擊者和立委點名涉嫌人時仍不寫出「鄭太吉」三個字?研究者曾在一九九五年八月,訪問一位主導此一新聞處理的報社決策主管,他指出,鄭太吉在屏東有權有勢、有槍有獠玀,且在鍾案發(fā)生前不久剛率眾砸過一家報社,記者忌憚他的兇狠,所以既不敢點他的名,也不敢具名報導;報社為了記者身家安全,不僅接受如此模糊的報導,更買了兩件防彈衣,送到屏東給記者護身。從這個案例,
5、我們可以發(fā)現,新聞報導是記者與社會情境互動的動態(tài)過程,更具體的說:1、記者在報導涉及有權勢者的負面新聞時,并未把自己發(fā)掘、認知的「事實」全部寫出來,而且沒寫出、沒寫明的往往是最關鍵的資訊。2、記者沒寫出、沒寫明關鍵的負面「事實」,是因為他們遭遇、感受到來自社會情境中有權勢者的威脅,害怕被報復。3、記者試圖在寫出「事實」(記實)、與避免遭到報復(避禍)間求取平衡點,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新聞就是「記實」理想與「避禍」現實妥協(xié)的產物。本研究把記者處在各種勢力交相激蕩的社會情境中,既想「記實」又要「避禍」的報導方式,稱為「記實避
6、禍」的報導策略。鄭太吉殺人事件中的「記實避禍」報導現象,絕非特例。本研究之一曾任報社編輯六年余,主編過社會新聞版、政治新聞版和頭版,多次親手處理類似案例;另一研究者為新聞研究所與報社的建教合作生,多次在報社實習,時間合計達五個月,也見過和聽過不少案例。兩個研究者在媒體的不同位置參與觀察,卻都發(fā)現「如何記實避禍」是當前臺灣新聞記者經常面臨的難題,加上同為一個研究計劃成員,具有共同的研究興趣和合作經驗,因而決定合力進行本研究。本研究認為「記實避禍」涉及「情境為何」、「如何適應」兩個關鍵問題,因此以下列兩個問題作為探討重點:
7、1、新聞報導過程中會受到哪些外力的干預?這些外力又如何對記者進行干預?(情境問題)2、報導者如何化解外力的干預?他們采取了哪些策略?這些策略的內容為何?(適應問題)貳、文獻探討鍾蔚文等人(1996)在探討新聞記者知識的本質時指出:記者的工作是十分社會性的,不只要處理資訊(如采訪寫作),更要進行人際互動(如布線);因此,要研究記者,不僅要考慮他個人的因素,也必須考慮他的工作性質和所處情境(例如在華人社會人際互動智能似乎特別重要),并且應將研究焦點放在記者與工作、情境的互動關系上,觀察并分析記者如何適應工作與情境的變局。本
8、論文研究記者如何「記實避禍」,要探討的正是:記者在臺灣的社會情境下報導新聞時,可能遭遇什麼樣的外力干預,而記者又采取什麼樣的策略來回應外力、適應情境。本節(jié)探討有關記者工作情境和報導策略的文獻:首先將依循歷史文化脈絡,檢視中國史官和文人記事寫作的情境及其因應策略;然後從國內外的研究報告中,整理出當代新聞產制的影響因素和記者的報導策略。一、「記實避禍」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歷史上,再現「真實」,往往是要冒著殺頭危險的勇敢事業(y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齊國太史兄弟,先後秉筆直書「崔杼(宰相)弒其君」,結果二顆人頭接連落地(謝蒼霖、萬芳珍
9、,1991:81-82);明朝方孝儒被逼為奪得帝位的燕王(明成祖)起草詔書時,揮筆直斥「燕賊篡位」,換來十族被誅,二千人喪命(胡奇光,1993:96-97)。於是,如何再現「真實」又能保全身家性命,成為史官的最大挑戰(zhàn)。lunaker&Reese(1996)把影響媒介內容的力量,依其產生的,由內而外區(qū)分成個人、媒介常規(guī)、媒介組織、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