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唯識三十頌直解》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唯識三十頌直解林國良著【解題】《唯識三十頌》,也稱《唯識三十論》或《唯識三十論頌》,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學者世親所著?!段ㄗR三十頌》以三十首偈頌詮釋唯識教義,其前二十四頌明唯識之相,即唯識的表現(xiàn)狀況,也就是能變識變現(xiàn)所變境之種種狀況;第二十五頌明唯識之性,即唯識的本質,也就是三種自性;最后五頌明唯識之行位,即唯識修行的諸階段?!段ㄗR三十頌》在印度有很大影響,先后有十大論師為之注釋。唐代玄奘大師以十大論師中的護法論師的注釋為主,糅譯其他論師的注釋,編譯成《成唯識論》。本《直解》的《今譯》取自同書的《成唯識論直解》,在《評析》部分則對頌文作一簡述,欲詳細了解頌文者可參閱《成唯識論直解》。由
2、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窘褡g】〔問:“如果按唯識學所說的只有識存在,那么為什么世人以及各種佛教典籍都說有自我有各種事物?”〕依據(jù)虛假的認識或假設,〔世人與佛典〕說有“我”與“法”存在,隨之便有與之相應的種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這些與“我”、“法”相應的現(xiàn)象都是由識所變現(xiàn),那能變現(xiàn)現(xiàn)象的識只有三類:即異熟識、思量識,以及了別境識?!驹u析】此處頌文論述我執(zhí)和法執(zhí)的根源。唯識學認為:世人所說的自我和各種事物,實際上都屬虛假認識;佛典中關于“我”、“法”的種種相應概念,也只是出于假設;上述各種現(xiàn)象都是由識變現(xiàn)。所以,真實存在的是諸識(包括心所)。(此說是據(jù)世
3、俗諦,真勝義諦、即最高勝義諦本無可言說,故不可定說有識存在或無識存在。參見《成唯識論直解》。)識能變現(xiàn)相分和見分、或似我似法,眾生將由識變現(xiàn)的相分見分、似我似法執(zhí)著為心外真實的存在,這就形成了我執(zhí)和法執(zhí)。眾生正是由于此二執(zhí)而流轉生死、輪回不已。眾生要證解脫出輪回,須徹底破除我執(zhí)和法執(zhí)。而要破我執(zhí)和法執(zhí),還須對能變現(xiàn)諸法的識有透徹的了解。能變識共有三類,即異熟識、思量識,以及了別境識,分別對應唯識學所說的第八識、第七識和前六識。以下是對三類識的論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zhí)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暴流,阿羅漢位舍?!窘褡g】第一能變識
4、即阿賴耶識,也稱為異熟識和一切種識。它的〔認取對象〕“執(zhí)受”和“處”以及〔現(xiàn)行活動的作用〕“了”,凡夫都難以知道。與它始終相應的心所,有觸、作意、受、想、思;〔而受心所中,〕與它相應的只有舍受。此識的倫理屬性是無覆無記性。觸等五種遍行心所〔與阿賴耶識一樣〕,也具有上述各種性質〔但不是一切種〕。阿賴耶識如暴流,始終不斷地生起而又前后不同地轉變,只有到阿羅漢位才舍棄。【評析】此處頌文論述第八識的名稱和主要性質。一、名稱。第八識有多種名稱,其中主要的三種是阿賴耶識、異熟識和一切種識。阿賴耶識是自相(自身性狀),異熟識是果相(作為果的性狀),一切種識是因相(作為因的性狀)。阿賴耶識又稱藏識,其主
5、要特征是儲藏前七識及一切現(xiàn)行事物的種子。異熟識表明每一世的第八識都是先前世善惡業(yè)形成的果報。一切種識表明第八識中的各類種子是一切現(xiàn)行事物的原因,這是第八識中的種子不同于世間植物種子之處;同時,一切種識也使第八識有別于前七識,因為前七識不能保持現(xiàn)行事物的種子。二、現(xiàn)行活動作用和認識對象。第八識作為識,其現(xiàn)行活動的作用也就是認識作用,其認識對象是“執(zhí)受”和“處”?!皥?zhí)受”指種子與“有根身”(即眾生具有各種感覺機制的身體)?!疤帯敝柑幩?,也稱器世間,即物質世界。唯識學認為,“執(zhí)受”和“處”都是由第八識變現(xiàn)。第八識正是以自己變現(xiàn)出的上述對象作為認識對象。頌中說第八識的現(xiàn)行活動作用和認識對象都具有
6、“不可知”性,這是因為:第八識的認識活動和認識作用極其細微,難以了知;此外,在第八識的認識對象中,其在內所執(zhí)受的種子、感覺機制是極其細微難知,其在外所變現(xiàn)的物質世界是極其廣大難測,所以總的說是“不可知”。..三、相應心所。任何識的活動,必然有一定數(shù)量的心所相伴隨,那些在任何條件下都能伴隨識而生起的心所稱為遍行心所。與凡夫的第八識相應的心所只有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有五種:觸、作意、受、想、思,其性質參見《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五種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樂受、舍受之分,而與第八識相應的只是舍受,其原因有多種,其中的一個原因如下文所說,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但在證道成佛后,與清凈第八識相應的
7、,有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和十一善心所,共二十一種心所。其余七種識在完全清凈時,也是如此,與上述二十一種心所相應。四、倫理性質。諸識的倫理性質有善、不善、有覆無記性、無覆無記性四種。第八識只是無覆無記性?!案病敝肝廴拘缘氖挛?,因為能障礙圣道,又能蒙蔽心,使心不清凈,第八識并非污染性的,所以稱為“無覆”;“記”指善惡,第八識非善非惡,所以稱作“無記”。阿賴耶識只是無覆無記性,因為如果此識是善性的或污染性的,那就與相反性質的事物互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