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唐百家詩選》不選李白等八大家及多選王建原因探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唐百家詩選》不選李白等八大家及多選王建原因探析 摘要: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是宋代第一個專選唐詩的大型詩歌選本,其在詩家的選擇上沒有選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劉禹錫、韓愈、柳宗元、李商隱八大家,卻將王建選了九十二首,為選本中第一。探究這種取舍背后的原因,既關乎王安石個人對詩家、詩風的好惡品評,也是特定時代詩壇風潮和王安石實用主義詩學觀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P鍵詞:唐百家詩選;王安石;詩家去??;原因探析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153(2016)05-0081-03
2、 宋人選唐詩的詩歌選本中,名《唐百家詩選》者有二:其一為王安石編選,其二則由稍晚于王安石的楊?[編選。本文的研究對象是王安石編選的《唐百家詩選》。此選本既是王安石現(xiàn)存的唯一唐詩選本,也是上承唐緒的宋代第一個唐詩選本,影響力很大,但選本對唐代詩家的選擇去取卻讓人疑惑難解。作為一個收錄詩家104人,詩作1262首的大型唐詩選本,《唐百家詩選》選了高適、岑參、孟浩然、王昌齡等,卻舍棄李白、杜甫、韓愈、李商隱,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八大家不選,與此同時將王建的作品獨取九十二首,為選本詩家之冠。這種鮮明的反
3、差背后原因何在?本文試加以探析?! ∫?、不選李(白)、杜、韓、李(商隱)詩原因分析9 王安石在《唐百家詩選》中不選李白、杜甫及韓愈或許是因為他另有一部《四家詩選》,對此前代詩評家們曾有論及,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q齋閑覽》云:“公復后以杜、歐、韓、李別有《四家詩選》,則其意可見。[1]”王士禎在《香祖筆記》中也云:“余按其去取多不可曉者,如李、杜、韓三大家不入選,尚有自說。[2]”王氏此言所指就是《四家詩選》。歷代以來,對于王安石不選李、杜、韓三家的原因并無爭議,而議論較多的是《四家詩選》中對李
4、白的排序。如《唐音癸簽》云:“荊公又有杜、韓、歐、李四家詩選,……入本代歐陽公置青蓮之前,識者怪其不倫[3]”其實,這與王安石對三人的態(tài)度有關,王安石對杜甫、韓愈極為推崇,其在詩法受杜甫影響很深[4],在古體上,王安石則是學習韓愈的“以文為詩”,錢鐘書云:“荊公五言七古善用助語,渾灝古茂之致,此秘尤得昌黎之傳。[5]”與對杜、韓二人的贊揚與效法相比,王安石卻認為李白雖然豪放飄逸,人固不及,但風格僅此而已。 至于為什么不選李商隱,還需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尋找答案。北宋建國之后,詩壇上“三體”盛行,其中尤以
5、興起于真宗景德年間的西昆體影響最大。但風靡一時的西昆諸家,其典故博雅,辭采華贍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自有其重形式輕內(nèi)容,氣格卑弱之弊。“先生老輩謂其多用故事,語僻難曉,殊不知自是學者之弊。[6]”針對這種現(xiàn)狀,繼王禹??、柳開、石介、梅堯臣、蘇舜欽等人之后,主盟文壇的歐陽修大力倡導詩文革新,彼時的王安石正是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早在慶歷三年(1043),他就抨擊西昆體的代表人物楊億、劉筠“以其文詞染當世,學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窮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顛錯叢龐。[7]”9批判他們的文風無文章黼黻之序。而西昆體在詩
6、法上主要是承續(xù)晚唐李商隱。王安石自然很難一邊抨擊西昆諸家,一邊在自己的唐詩選本中對他們所宗法的李商隱大加選錄,或許這就是《唐百家詩選》中未選李商隱的原因,恰與當時變革詩風的詩壇風潮相契合。 二、不選元稹、白居易原因分析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唐百家詩選》不選元、白詩并非首創(chuàng),而是早有前例。如專選中唐詩的三個唐人唐詩選本《中興間氣集》、《御覽詩》、《極玄集》都未選錄二人的作品,且《御覽詩》與《極玄集》的編選者令狐楚、姚合還與元、白是同時代人。而集三十年之力選編成《唐詩類選》的顧陶,在其選詩規(guī)模達123
7、2首的選本中,也沒有選錄元、白二人詩。諸家選本不選元、白詩的原因,其實就在于在唐代詩人及詩評家眼中,元、白二人的詩作遠未如今天這般受歡迎。如晚唐杜牧就認為二人的詩作“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所為。流傳人間,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蝶語入人肌骨不可去。[8]”杜牧所言,未嘗不合王安石心聲。 其次,在分析不選元、白詩的原因時,也應考量到北宋科舉改革的背景。北宋前期仍沿唐緒,省試以詩賦定取舍。由于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實行逐場去留的淘汰制,所以省試第一場的詩賦最為關鍵。這種風氣使得士階層忽視了對儒家經(jīng)典內(nèi)涵的深入
8、探究,這在仁宗朝受到高度推崇儒家學說的學者、文人的強烈批評。慶歷改革中,不少人針對詩賦考試的聲病、對偶,文章寫作流于形式和內(nèi)容空洞的傾向提出批評。如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云:“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9]”9而詩賦取士之弊亦引起高層的注意,仁宗皇帝于慶歷四年下詔曰:“舊制以賦聲病偶切之類立為考試式,舉人程式,一字偶犯,便遭降等。知識才學之士臨文拘忌,俯就規(guī)檢,美辭善意,郁而不伸。[10]”嘉?v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