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績效評價實證分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2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2.1國內外文獻綜述2.1.1國外研究文獻回顧與評價1.國外研究文獻回顧國外的研究文獻中,1965年以前的基金業(yè)績評價方法雖然也注意到了基金資產組合的風險,但沒有對風險進行系統合理地量化,主要是考察基會的單位資產凈值、投資回報率等指標。1952年3月,Ha盯vM.Markowitz在《會融雜志》上發(fā)表《資產組合的選擇》的論文,論述了在既定風險水平下尋找所有收益最高的組合或在既定收益水平下尋找風險最小的資產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奠定了投資理論發(fā)展的基石。60年代,威廉·夏普、邁克爾·詹森和約翰·特雷諾一起
2、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C■PM)模型,最早引進風險因素對投資組合績效加以評估,其對于資產風險及其收益率之間的關系給出了精確的預測。1965年,Trevnor在《哈夫商業(yè)評論》上發(fā)表的《如何評價投資基金的管理》中,第一次對基金投資風險進行了合理的量化處理,開創(chuàng)了現代資產組合業(yè)績評價研究的新紀元。Trevnor提出,如果有效資產組合完全消除了單一資產的非系統JxL險,那么系統風險就能夠有效地刻畫基會的風險,從而單位系統風險的超額收益可以作為評價基金業(yè)績的指標。1966年,WilliamF.Sharpe在《商業(yè)學刊》上發(fā)表了《共同
3、基金的業(yè)績》,提出用單位總風險的超額收益來評價基金業(yè)績,即Sharpe指數。他還用Sharpe指數考察了1954年至1963年美國34個共同基金的業(yè)績表現,發(fā)現大部分基金的業(yè)績表現都不如道瓊斯工業(yè)指數所衡量出的業(yè)績表現。夏普認為對于管理較好的投資基金,其總風險可能接近于系統性風險,而對于管理不好的投資基金,其總JxL險可能因非系統性風險不相等而相差甚遠。1968年,MichaelC.Jensen在《金融學刊》上發(fā)表《1945.1964年間共同基金的業(yè)績》,提出一種評估基金業(yè)績的絕對指標,即詹森指數,因其便于進行統計檢驗,而
4、成為當時最受學院派推崇的基金業(yè)績評價指標。但是,詹森指數無法評估不同類型基金的績效水平。針對這一缺陷,又有學者提出了改進的詹森指數即估價比率,用譯佗非系統性風險的超常收益率對基金業(yè)績進行評估。這三個風險調整收益的指標成為經典的基金業(yè)績評價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其應用過程中,鑒于較多的假設條件,人們也發(fā)現了這些方法的各種局限性,相應的改進方法不斷出現。1976年,史蒂夫·羅斯(StephenA.Ross)在C彳PM模型的基礎上突破性地提出了套利定價模型,但這一理論本身沒有明確指明影響證券收益的因素。直到1985年,Cha
5、ng和kwellen在《金融研究學f:JJ》[i發(fā)表《基金業(yè)績評價的APT方法》,/j‘提出了套利定價模型框架下的基金業(yè)績評價方法。1989年,Grinblatt和Titman在《金融研究評論》上發(fā)表《組合業(yè)績評價:老題目和新發(fā)現》,提出了時期加權和組合業(yè)績評價方法。1993年,Fama和French在《金融經濟學學刊》上基準組合模型。同年,G“nblatt和Titman在《商業(yè)學刊》上發(fā)表《不用基準收益的業(yè)績測量:基會收益檢驗》提出了基余業(yè)績評價的組合變動模型。1995年,Carhan在wbrk;重耄參墓霪董!虬¨弭毳簍
6、籬薏裕箭倒臨藩氡墨!棼薹萋朝Ⅳ譬并駱班囂;霧鐾雩讎鰣;剿礎副囊剛釅挈囊像嘲錆糞到蕊榭帶鉑輔一耩群簍科圳茬#鎢簽援霎胃冀差鋈蓁i蒴而麗需淫捅彩卅詩兩糯淄簿∽掰r嚴莉剖囊群裁蔥囂蜷些研究;
7、霆薹多翻;翼l霉毒譬囊i事毒;瑩蠡譬戮善平告雄表矧衣矗馴垂手薹重備爨夔霧,逐漸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國內對基會績效的研究首先集中在對其績效評估方法,進而基金業(yè)績是否能跑贏大勢的研究上。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利用國外經典的業(yè)績評價理論和方法將基金的績效表現和基準組合作比較,將考慮了風險因素之后的基金收益作為衡量基金績效表現的標準。評價工具主要是經典
8、的基金業(yè)績評價指標。2000年,陳學榮以夏普指數、特雷諾指數和詹森指數對5家基會進行績效評估的實證分析,認為基金的綜合業(yè)績強于市場,對系統風險的防范與控制能力均較強,但其非系統風險較高。同年,王志誠采用不同時間段來對基金績效評價進行研究,在其分析期問,從夏普比率和波動率調整的收益來看,正好有五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整體績效優(yōu)于基準,另外五家都落后于基準。2001年,沈維濤、黃興孿根據國外基金業(yè)評價中普遍采用的風險調整指標方法,對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績效進行了實證研究。2002年,丁文桓、馮英俊和康宇虹針對傳統投資基金績效評估方法的
9、局限性,運用多投入、多產出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對深滬18家上市基金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DEA分析后,得出我國多數基金的運作仍處于無效狀態(tài)的結論。另外,江賽春(2002)和薛繼銳(2003)還分別引入了業(yè)績評價的業(yè)績指數法和效用函數法。2004年,劉艷武、蔣瑛琨通過推導夏普指數的計算方式,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