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清代文學精品》PPT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八編清代文學清代文學緒論第一章清代詩詞文第二章《長生殿》與《桃花扇》第三章《聊齋志異》第四章《儒林外史》第五章《紅樓夢》第八編清代文學緒論(1644—1839)一、清代文學的范圍清王朝從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國267年。不過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始,社會性質(zhì)發(fā)生變化,中國歷史進入近代清代文學,指清前期至清中葉的文學:清前期(1644—1735)清入關(guān)——雍正末,包括順至、康熙、雍正幾朝清中葉(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慶、道光20年前。此后為近代文學范圍。二、清代思想文化對文學的影響
2、1、清初反浮求實學風、經(jīng)世致用思想,促進了文學社會功用的強調(diào),使創(chuàng)作更加貼近社會現(xiàn)實,關(guān)注國運民生。像遺民詩歌憂時傷世,“學人之文”論史求實,戲曲作品趨于雅正等。2、清代思想文化專制,乾嘉漢學之風日盛,給清中葉文學帶來明顯消極影響,出現(xiàn)嚴重滯化現(xiàn)象。如桐城派古文成為正宗,“肌理派”詩歌一時興盛,歷史小說重史輕文,“才學小說”炫學逞能,文學離其本質(zhì)越來越遠。3、清中葉反傳統(tǒng)、尊情、求變、思想解放的人文思潮,使袁枚“性靈說”詩論、詩作的構(gòu)建,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解放、精神叛逆特色。而《儒林外史》、《紅樓夢》中杜少卿、賈寶玉等新人形象,則是人文意
3、識覺醒的生動標志。三、清代文學發(fā)展概況1、眾體皆備,集歷代文學之大成清代文學繁富、駁雜,蔚為大觀:元明以來新興的小說、戲曲依然興盛;已呈弱勢的詩、古文,已經(jīng)衰落的詞、駢文重新振興;各類文體均有傳世佳作。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緒論》:“就拿文學來講,周秦以子稱,楚人以騷稱,漢人以賦稱,魏晉六朝以駢文稱,唐人以詩稱,宋人以詞稱,元人以曲稱,明人以小說、戲曲或制藝稱,至于清代的文學則于上述各種中間,或于上述各種之外,沒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足以稱為清代的文學,卻也沒有一種不成為清代的文學。蓋由清代文學而言,也是包羅萬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點的
4、?!?、古典形態(tài)的詩、詞、駢文再度輝煌①清詩前期遺民詩人憂時傷世,關(guān)注國運民生,高揚抗清復(fù)明,多以史詩般的內(nèi)容和堅貞崇高節(jié)操而稱重當時、影響后世。詩壇大家在詩藝方面多所開創(chuàng):吳偉業(yè)“梅村體”,王士禎“神韻派”。②清詞明清鼎革之際,變俗為雅,成為文人寫心工具?!瓣柫w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領(lǐng)袖朱彝尊,獨樹一幟的納蘭性德,或尊蘇、辛,或宗姜、張,或?qū)W南唐二主,各領(lǐng)風騷,在清初詞壇號稱“三大家”。③清代駢文清初文人揭駢文復(fù)興序幕,至乾嘉幾與桐城古文抗衡,與當時政治思想專制、文化學術(shù)復(fù)古、漢學之風興盛有關(guān)。駢文作家多是淵博學者,《哀鹽船文
5、》的作者汪中,為駢文力爭正統(tǒng)地位的阮元等。3、新興的戲曲、小說空前飛躍,成就巨大①清代戲曲明顯雅化:傳奇、雜劇均趨向文人化、案頭化。著名文人吳偉業(yè)等寄托心曲的劇作,多以抒情性沖淡戲劇性,脫離舞臺演出實際;劇作家李漁則注重戲劇性,多用巧合、誤會、制造生動情節(jié)。其《閑情偶寄》的編劇和表演理論,表明戲曲重心由“曲”向“戲”轉(zhuǎn)移。《長生殿》和《桃花扇》顯然是劇作家注重社會歷史意識和戲劇性這兩方面的產(chǎn)物。②清代小說總體進入獨創(chuàng)期擬話本結(jié)束了改變舊作的老路;愛情婚姻小說雅化,蛻變?yōu)椴抛蛹讶诵≌f;長篇小說紛繁多樣:世情小說《醒世姻緣傳》英
6、雄傳奇《水滸后傳》才學小說《鏡花緣》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不朽巨著《紅樓夢》。第一章清代詩、詞、散文第一節(jié)清代詩歌(1)數(shù)量巨大。徐世昌《晚晴詩匯》收錄詩人6l00多人,詩作27600多首。(2)流派眾多。清初有愛國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韻派;清中葉有格調(diào)派,肌理派,性靈派。各派主張不同,詩風各異。(3)詩體發(fā)展。敘事功能有較大開拓。大量新型樂府體、五七言體等長篇敘事詩,各種詩體的組詩,記事、抒情、寫景,揮灑自如。(4)兩大審美特色。一是重實;二是感傷。一、清初詩歌清初80年,詩歌分前后兩期:前期詩人:分遺民詩人和入仕詩人兩類。遺民詩
7、人保持氣節(jié),關(guān)注現(xiàn)實;入仕詩人出處尷尬,多表現(xiàn)傷感情懷;后期詩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別門戶,與現(xiàn)政權(quán)和諧相處。主要有王士禎、朱彝尊、趙執(zhí)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禎影響最大。(一)清初遺民詩人:1、顧炎武:有《亭林詩文集》傳世,存詩四百多首。他主張“文須有益于天下”,“詩主性情,不貴奇巧”,反對摹擬。其詩撫事感時,同情人民悲慘遭遇,充滿深厚民族感情,格調(diào)慷慨悲壯,蒼勁沉郁。《秋山》、《海上》、《精衛(wèi)》等,抒寫亡國之痛和復(fù)國決心,對清初和晚清詩壇影響巨大。2、屈大均:有《道援堂詩集》。其詩富于民族意識,多故國之悲,如《魯連臺》、《大同詠嘆》;
8、也有關(guān)心民瘼之作如《民謠》。屈詩長于五律,悲歌慷慨,氣勢縱橫,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3、吳嘉紀:著有《陋軒集》。其詩內(nèi)容充實,反映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絕句》《挽船行》《過兵行》,繼承樂府歌辭和杜甫、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