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謝靈運山水詩的意象特征》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2006年第1期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總第113期論謝靈運山水詩的意象特征李雁(山東教育學院中文系,山東濟南250013)摘要:詩歌意象是一種情感符號。謝靈運的山水詩卻有意識地將感情冷藏起來,傳統(tǒng)意象出現(xiàn)的頻率隨之降低,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山水詩的詩意。作為補償,由于詩歌來自對現(xiàn)實的直接觀察和個人的切身體驗,使山水詩擺脫了以往公宴、送別等題材詩歌里的景物描寫程式,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在山水詩刻畫準確、體驗細膩的秀麗景色中,蘊涵著豐富的理趣,具備了意象應有的品質(zhì),因而逐漸形式化,又轉(zhuǎn)化成古典詩歌中的常見
2、意象。關鍵詞:謝靈運;山水詩;意象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816(2006)01—0069—04一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要給意象下一個各方都能滿意的定義,決不是件象,盡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輕而易舉的事情。事實上,理論界關于什么是意象的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為了避免過多的歧義,本文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2](P172)將試圖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簡單追溯
3、這一問題的發(fā)展過象?!北M管王弼不是從美學意義上來探討這個問程,并由此做為探討謝靈運詩歌意象特征的基礎。題的,但他關于意、象、言三者之間遞進、互動關系的表在我國,較早涉及這個問題的是《周易》和《老子》。述,卻為有關的詩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哲學基礎。比在《周易》里有一個三級符號系統(tǒng):數(shù)、象、辭。數(shù)代表如陸機《文賦》序“: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贝颂幪崃烁呱钅娴奶鞕C,圣人“觀物取象”“,立象以盡其出的意、物、文三者之間的關系,顯然是其在創(chuàng)作中的意”,用象來詮釋數(shù),卜者則“觀象系辭”以決疑。象介克隆。
4、對此謝靈運深有感觸,其《山居賦》序云:“意實于數(shù)與辭之間,數(shù)只有通過象才得以顯示出來,而爻辭言表,而書不盡,遺跡索意,托之有賞。”賦中自注亦云:也不是直接說明數(shù),它只是對象的解讀。由此可知,象“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盡意,萬不寫一耳?!比f物紛[1](中編)處于中間環(huán)節(jié)是何等重要。老子則從“道”的意紜,言語不可能一一與之對應。作家寫出的并非他所義上談象:“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要表達的全部,因此讀者要通過詞句而深入體悟文章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道中有象,內(nèi)隱含的
5、微旨妙意。當然,謝靈運尚未能有意識地在觀象能體道。但道卻無法用語言表達:“道可道,非常詩歌里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含蓄境界,道;名可名,非常名?!币虻赖牟豢裳詡?于是象的地位而是對自己“萬不寫一”,無法曲盡其妙深感遺憾,這也便被提升了,所謂:“執(zhí)大象,天下往?!薄?老子》三十五正是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苦苦求索的生動寫照,其《會吟章)莊子繼承老子“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的思想,并加行》結(jié)尾云“:牽綴書土風,詞殫意未已。”《佛影銘序》也以發(fā)揮。既然道不可言說,那么執(zhí)著于語言文字就成表現(xiàn)了同樣的遺憾
6、:了極為可笑的事。語言知識有時只能起到破壞、支離徽猷秘奧,萬不寫一。庶推誠心,頗感群物世界的作用,因此,在必要的時候拋棄語言就不失為明??援筆興言,情百其慨。智之舉“: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謝靈運文章中類似的表述還有《答王衛(wèi)軍書》云“:書不意,得意而忘言?!薄?莊子·外物》)盡意,亦前世格言?!薄洞鸱豆獾摃芬舱f“:雖辭不足讀,魏晉玄學大師王弼融合“三玄”,在此基礎上也建然意寄盡此。”這都與《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提構(gòu)起一個新的三級符號系統(tǒng):意、象、言。《周易略例·法一脈相
7、承。對比儒家有關的言論,謝靈運的觀點顯收稿日期:2005—10—19作者簡介:李雁(1960—),男,山東龍口人,教授,文學博士?!?0·李雁:論謝靈運山水詩的意象特征2006年第1期然與之判然有別。這里的“茂松”雖然不能說與我們此前討論的松柏意象一貫主張“正名”的儒學非常重視語言符號與其所絕無聯(lián)系,但顯然這種聯(lián)系較劉幀、左思等人所寫要弱指代的事物及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作為儒學根本大得多。它首先是現(xiàn)實中的具體存在,是靈運在暮色時道的“仁”,即便它包羅萬象,也有一個基本的表述方法分,從南山往北山經(jīng)
8、湖中舍舟上岸后,休憩于其下的一可資借鑒,即比喻。《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棵真實的松樹,為此作者還突現(xiàn)其外在特征的茂盛。之方也?!庇妙惐鹊姆椒梢晕虻?當然也可以論詩。其次“,發(fā)”、“憩”、“舍”、“眺”這些動詞把詩人的形象也反映到《詩經(jīng)》里就是被傳統(tǒng)詩學所津津樂道的比興手投射到了文本情景中,特別是這一動作系列最后的完法。到了屈原,原先零星即興式的比興被一套發(fā)達完結(jié)是“?!迸c“倚”———一個瞬間完成的動作和一個靜態(tài)整的“香草美人”體系所取代“:《離騷》之文,依詩取興,的動作,使人與松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