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漕澗鎮(zhèn)仁山阿昌族社會經濟發(fā)展現狀簡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漕澗鎮(zhèn)仁山阿昌族社會經濟發(fā)展現狀簡介一、基本概況漕澗鎮(zhèn)仁山村坐落于漕澗鎮(zhèn)東南部,是云南省7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阿昌族聚居點的村委會,也是大理州唯一的阿昌族村寨。距漕澗鎮(zhèn)人民政府所在地5公里,轄10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1389戶、5006人,其中:阿昌族2337人,占總人口的46.8%。全村國土面積40.5平方公里,有耕地4935畝,其中水田3090畝,旱地1845畝,林地41332畝;全村經濟總收入817.8萬元,糧食總產248.8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25公斤;農民人均收入3040元。村委會所在地海拔20
2、70米,全村最低海拔1900米,最高海拔3400米,屬典型的高寒冷涼地區(qū),集偏遠、民族、貧困、山區(qū)為一體,仍處于解決溫飽階段的低水平發(fā)展類型。二、民俗文化云龍漕澗是阿昌族的發(fā)祥地,據史籍記載和《早陶墓碑文》的印證,阿昌族屬漕澗境內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屬于古代氐羌族群中的一支。公元6世紀到7世紀之間,云龍阿昌族部落酋長早概,戰(zhàn)勝了其他部落,成為云龍地區(qū)各部落的首領。1383年,早納率領所部阿昌族歸順明朝,明延旨封土千總世襲制。漕澗地區(qū)的土司制度歷時475年,一直沿襲到清代咸豐年間?,F在,漕澗壩子上阿昌族主要集中聚居
3、在仁山村丹梯、賽初、廣地和苗丹一帶,仁德、大坪、鐵廠等地也有分布。4阿昌族自己有喜聞樂見和獨具民族特色得各種歌劇?!墩宫F民族風情和歷時文化的阿昌族大刀舞》不僅展現省州報端,而且多次到縣演出,受到表彰;已有林學賢和張軍旗為首的兩代傳承人?!对讫堜顫景⒉寮例埳窳曀住芬蚜袨槲铱h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體現阿昌族由漁獵進入農耕時代的《耕田翁》原生態(tài)喜劇,深得各地觀眾贊譽。三、發(fā)展現狀(一)近年新農村建設成果近年來,仁山村緊緊抓住國家加大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歷史機遇,進一步明確“抓實黨建促發(fā)展、鞏固糧畜促增收、夯實基
4、礎重民生,壯大產業(yè)興經濟,依托民族創(chuàng)特色,抓牢科教強素質,促進和諧保穩(wěn)定”的工作思路,堅持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改變農村基礎生產生活條件為突破口,大力發(fā)展特色種植業(yè)、特色畜牧業(yè)和特色林果業(yè),加大推廣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全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42005年至今,共投入項目扶持資金700多萬元,累計實施了21個項目,確保了各項工作的全面推進。截至目前,全村農田水利化程度達80%以上,全村100%的人口和牲
5、畜都飲用上了清潔安全的自來水,戶通電率達100%,公路通車里程達25.413公里,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移動信號覆蓋全村,共有固定和移動電話860部,60%以上的農戶擁有手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同時還建起了村衛(wèi)生室、文化室及文化廣場,并配備了相關醫(yī)療設施和文化設施。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1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72元,人均占有糧325公斤。通過項目的實施,阿昌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素質不斷提高,全村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yè)呈現較快發(fā)展,人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6、二)2012年工作開展情況2012年,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幫助下,仁山村以“整鄉(xiāng)推進”開展為契機,狠抓項目建設,加快發(fā)展步伐。1、總投資98萬元,完成了以棕樹園、丹梯片區(qū)為重點的宜居家園建設,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2、加大產業(yè)結構調整力度,實現訂單農業(yè),落實了2000畝四季豆種植目標面積,農戶與云龍縣阿昌綠源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已簽訂了收購合同,種植已經基本完成。進入落實、核實發(fā)放補助工作。3、總投資200多萬元的仁山阿昌族民族文化廣場正在加緊建設,有望于8月底驗收完成。4、向上爭取資金5萬多元修復水毀管道、溝道25
7、0多米,及時解決了全村旱期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和農田灌溉困難問題,得到了群眾的好評。5、為轄區(qū)仁山完小爭取資金12萬元,搬遷了中心完小校園內墳墓;修復了丹梯完小危房,凈化了校園環(huán)境。四、發(fā)展存在困難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貧困程度深等方面的原因,經濟社會發(fā)展總體水平還比較低,還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41、新農村建設和民族文化建設缺少有資質職能部門的詳細規(guī)劃和指導,導致布局不合理、建設標準不一。2、農業(yè)生產水平低下,群眾增收難問題仍然突出。一是耕作方式落后;二是產業(yè)結構不合理;三是生產管理水平低;四是農副產品商品率低;五
8、是農業(yè)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低,仍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tài)。3、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奶?、苗豐山、巖腳等自然村對外交通條件差,群眾出行難,部分村組臟、亂、差現象突出。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問題未得到完全解決,全村經濟發(fā)展緩慢。4、全村群眾居住環(huán)境惡劣,人畜混居現象突出,群眾整體素質有待提高。5、群眾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地處邊遠偏僻山區(qū),信息閉塞,思想認識落后,自我發(fā)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