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再論歷史學的客觀性》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再論歷史學的客觀性專業(yè):歷史學姓名:孫逸凡指導老師:靳艷[摘要]歷史學客觀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史學理論界討論的重點。歷史學雖然由于自身緣故擁有不可擺脫的主觀因素,但這恰恰正是歷史學這門教化性學科的特點。歷史學的客觀性,使其不能與自然學科的客觀性作簡單類比,而是要通過對史料的??笨甲C,以及對歷史解釋中的價值評價進行討論規(guī)范后達到的一種歷史學自己的客觀性。[關(guān)鍵詞]懷疑論,客觀性,主觀成分國內(nèi)外對于歷史學客觀性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歷史實證主義與相對主義者中,一方認為歷史學應(yīng)該像自然科學那樣處理,一方則認為歷史學有著不可磨滅的主觀性,應(yīng)該偏向人文科學?,F(xiàn)代自由歷史哲學的代表人物沃爾什在《歷史哲學-
2、導論》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歷史解釋在最后實質(zhì)上是屬于一種價值評價的內(nèi)容,但是其客觀性又不容否認,因此提出配景理論,提出一種相對的客觀性。但是前人的研究似乎缺少對歷史認識論的一種哲學上的綜合分析。而本文則從這樣的哲學分析入手,承認歷史學的主觀性,而關(guān)注專業(yè)歷史學家在實踐中的具體的去主觀性的過程,以此來論證歷史學的客觀性。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得到極大發(fā)展,整個社會以科學為動力在生產(chǎn)及文化上取得進步。隨之而來的其在思想界的反映便是掀起了一股唯理性,唯科學的思潮。什么學科只要是有違理性的,便是不科學的,便不能得到承認的。歷史學作為自古便有的用以記載并解釋人類過去的學科,同樣受到了來自科學理性的檢驗,
3、即歷史學能不能擁有客觀性的問題。面對這樣的質(zhì)問,很多歷史學家持有這樣的觀點-----歷史是確確實實發(fā)生過的客觀實在,而歷史學的任務(wù)在于忠實的記錄,并解釋它,一部歷史學作品,判定其是否具有客觀性,只需要看其符不符合事實。假如符合,他就是客觀的;如不符合,我們就不應(yīng)該承認他。這種理論即所謂符合論,認為歷史學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只要歷史學符合客觀事實,那么這樣的歷史學便是客觀的。這樣解釋似乎合理,但卻要面對懷疑論者的挑戰(zhàn)。歷史懷疑論者認為,既然歷史學是關(guān)于過去的學科,而過去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可重演的,那么符合論中歷史學所要符合的是怎樣的歷史?歷史學所用史料,多是前人遺留的文字資料,其間帶有
4、強烈的主觀意味,而考古發(fā)掘的文物亦需要歷史學家進行解釋,這過程中無處不滲透著主觀因素。而用主觀的東西去證明客觀性這本身便是不科學。自然科學可以通過不同的實驗方法,得到完全一樣的實驗結(jié)果,并且能不斷重演這樣的實驗,用以證明其客觀性。而歷史學總是有主觀因素在內(nèi),因此達不到那樣的一種絕對客觀。一史學懷疑論的哲學分析與思考歷史學到底是否具有客觀性呢?這里先讓我們對懷疑論者的觀點進行一個簡單的邏輯論證。懷疑論者用以懷疑歷史學客觀性的基礎(chǔ)在于歷史過程不能像自然科學實驗?zāi)菢臃磸椭匮?,而歷史學的一切資料又都是帶有主觀性的,因此絕對的客觀在理論上是不能達到的。但是反過來推導一下,歷史學本身就是關(guān)于過去
5、的學科,而歷史懷疑論者在這門學科中試圖要求一種絕對的客觀,這事實上便是要求歷史的重演。這樣,懷疑論者就陷入一個邏輯上的悖論。再從哲學上分析,歷史懷疑論其實便是一種唯物和唯實論的混合體。“這種混合是通過一種否定一切非物質(zhì)性客體的實在性的傾向來表現(xiàn)它的,結(jié)果便使得這類客體被置于一種完全精神性或語言性的狀態(tài)”克里斯·洛倫茲。歷史只是與歷史真實:為“內(nèi)在實在論”辯護[A]陳啟能。書寫歷史[C]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3.86-87即因為這種“非實在性”,言語指向或?qū)?yīng)于這類客體便缺乏可能,因此它們既不能是正確的,也不能是錯誤的。對于帶有主觀性史料的否認更是對粗糙的經(jīng)驗主義的繼承。就像
6、和一個混合體表明“不能直接面對便不是真實”的一樣,粗糙的經(jīng)驗主義想要表達的便是“不能直接觀察就不能被認識”的觀點。這兩個混合體所要表達的觀點,早就被認識論和哲學的發(fā)展所遺棄,因此在科學上并不能站住腳。二帶有主觀性的歷史學的客觀存在意義在上述哲學思考的同時,筆者想對歷史學的客觀實在性做一膚淺的探討。依據(jù)上文的結(jié)論,我們已經(jīng)得出:歷史學從理論上來說是擺脫不了主觀因素的,雖然唯實論和粗糙的經(jīng)驗主義在認識論中早已經(jīng)被拋棄,但它們在歷史哲學中依然有頑強的內(nèi)在效力。因此我們在探討歷史學客觀性問題時,不可避免的要去為歷史學存在的意義辯護。在這里,加登納在《歷史解釋的性質(zhì)》一書中的言論或許可以為我們
7、簡述歷史學存在的意義提供一些啟發(fā)性的觀點“認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完全是受到從以往經(jīng)驗中得到的關(guān)于一般規(guī)律知識的支配,而我們在行動中只是在“應(yīng)用”它們,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假如認為人們自信地沿著馬路行走,是由于相信人行道是一直都經(jīng)得住他們行走,所以現(xiàn)在也會繼續(xù)經(jīng)得住他們。那我們不感到吃驚才怪呢”加登納。歷史解釋的性質(zhì)(江怡譯)[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23-24這樣的例子或許會讓我們對歷史學的存在進行源頭上的反思。撇開歷史學是否是科學這個問題不談,歷史學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