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

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

ID:43845380

大小:357.90 KB

頁數(shù):6頁

時間:2019-10-15

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_第1頁
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_第2頁
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_第3頁
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_第4頁
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_第5頁
資源描述:

《孟子如何_道性善_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_丁為祥》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43··中國哲學(xué)·孟子如何“道性善”?———孟子與告子的人性之辯及其不同取向丁為祥在中國文化中,“孟子道性善”幾乎是一個常識問題,但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卻是一個極為艱深的哲學(xué)問題。兩千多年來,人性問題之所以成為中國哲學(xué)的核心,其實都與孟子的性善論有關(guān),也是在對性善論之不同理解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因此,性善論雖然表現(xiàn)為一種觀點,但卻絕不僅僅是一個思想觀點的問題,也不是只要從思想觀點上說清了人性何以為善就算理解了孟子的性善論。性善論既是一種思想視角,又是一種認知進路,更是一種認識所賴以形成的思想譜系,故

2、只有從儒家人生價值觀之形成的理論特點和思維進路的角度,才能理解性善論的確切涵義。但由于孟子的性善論首先是在與告子的辯論中加以表達的,所以本文將采取逐層辨析的方式,以層層逼顯孟子人性論的真義,并彰顯孟子與告子的不同取向。一、對象化與主體性之視角的不同在《孟子》一書中,直接涉及性善觀點的其實只有一處表達,這就是《滕文公》一章以介紹口氣所概括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從這一概括來看,既然性善論是孟子的主要觀點,何以孟子從未正面言說性善呢?(當然,孟子也不反對以“性善”來概括他的人性主張,否則就不會在

3、《孟子》一書中出現(xiàn)“孟子道性善”這樣的概括和表達了)這主要是因為,對于人性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一是將人性理解為一種客觀性的存在,從而以對象認知的方式進行把握;二是認為人性從來都不是一個對象認知或思辨討論的問題,而是一個主體性的問題,是一個主體如何抉擇與確認的問題。孟子之所以從未正面明確言說性善,主要是因為在他看來,人性問題不是或者說主要不是一個言說或討論的問題,而是一個當下確認———主體的抉擇與肯認的問題。誰都不懷疑性善論與孟子密切相關(guān),而且也是經(jīng)由《孟子》一書才成為家喻戶曉之基本

4、觀點的。當時與孟子進行人性辯論的告子就認為孟子是“以人性為仁義”,并以此作為對孟子人性觀點的主要概括。這就是說,在告子看來,孟子就是以“仁義”規(guī)定人性的始作俑者,由此才有告子與孟子關(guān)于人性的辯論。在這里,關(guān)于人性之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同時表現(xiàn)了出來。在與告子關(guān)于人性的辯論中,孟子并沒有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張,因為在他看來,人性問題不是一個言說或討論的問題;而所謂“以人性為仁義”的說法,也主要是來自告子從對象性立場上所作的概括。因而對告子來說,他就必須以對象性的視角開啟討論: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

5、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44·《哲學(xué)研究》2012年第12期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孟子·告子上》)這就是告子與孟子討論人性的起始。在這一起始中,告子有一個基本的認定,即孟子的人性觀點是“以人性為仁義”;而告子為了表示自己對這一觀點的不認可,并說明自己的理由,舉出了杞柳與桮棬之關(guān)系的案例,認為“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在這里,不僅孟子的人性觀點是以對

6、象的方式呈現(xiàn)于告子面前的,而且告子也是以對象認知的方式加以討論的,“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一說,意即孟子這樣的看法存在著以果定因之嫌。面對告子的這一批評,孟子并沒有提及自己的正面主張,而只是提出了類推性的反駁,認為告子的觀點必然會導(dǎo)致“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孟子看來,所謂人性,首先就應(yīng)當是人之本真而又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而在告子的說明中,從杞柳到桮棬卻必須是通過人為的加工制作(所謂“戕賊”)來實現(xiàn)的;如果人性也必須通過加工制作的方式才能表現(xiàn)出仁義,那么仁義實際上也就成為

7、對人性“戕賊”的產(chǎn)物了。如此一來,仁義就不再是人性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而是加工制作的產(chǎn)物。但在孟子看來,這種加工制作非但不能表現(xiàn)出人的本真之性,反而只能禍害仁義,所以說“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顯然,孟子這里有一個基本的預(yù)設(shè),這就是從人性到仁義必須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如此才是人的本真之性;否則,如果要通過戕賊人性來實現(xiàn)仁義,那么就只能成為對人性與仁義的雙重傷害了。為了避免孟子“戕賊”與“禍害”的批評,告子又舉了一個例證,這就是“湍水”。因為在告子看來,既然從杞柳到桮棬之人為

8、的制作加工被孟子批評為“戕賊”,那么本來就流動不息的湍水顯然不能說是“戕賊”的結(jié)果,而人性也就如同湍水一樣是在不斷運動的———湍水的東流西流顯然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所以,問題就轉(zhuǎn)到了湍水與其東流西流的關(guān)系上: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

當前文檔最多預(yù)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yù)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xué)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yù)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zé)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luò)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